纪念巴金逝世十周年:巴金精神如撒在心田的麦子

19.10.2015  13:13

  2005年10月17日,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在上海逝世。昨天,纪念巴金先生逝世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我的家——图与文二重奏”展览在长宁区市民学习中心展出。展览上的图是摄影师陆杰拍摄的巴金故居四季照片,文是巴金先生记述家庭生活和回忆亲人的文选《我的家》。围绕“我的家”,一场特殊的分享会同时举行。“巴老最爱的是他的读者。我们每个人都有家庭,与读者共同分享巴老留给我们的笑容、亲情故事,可能是最好的纪念之一。”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说。

  “看到巴金故居的这些照片,十分感慨。”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巴金研究会会长陈思和说,“陆杰拍得太好了,甚至比现实中的巴金故居还要漂亮,但又让我有些难过,因为家的主人已经不在了。艺术可以让建筑保留辉煌的形态,作为巴老的晚辈,更有责任把巴金先生的理想和精神,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一代代年轻人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让巴金的理想、精神、生命流传下去。

  分享会上还有一位特殊的嘉宾——巴金夫人萧珊的外甥陆盛华。“巴老的最后几年都是在病床上度过的,这段时间给我的印象特别深。”陆盛华回忆,“尽管受到病痛折磨,但他仍然坚持工作,架了一块板坐在轮椅上写字。巴老对人和善,不论平辈还是小辈,都一视同仁。患帕金森症后期,他提笔写字,挪动一下都很困难,但为了表示对人的尊重、平等、友爱,凡是给人送书,总是坚持亲自题字。”“巴老写《随想录》,把钢笔放在虎口,用左手推才勉强动得了。他在纸后垫一张复写纸,上面写完寄到报社发表,后面一张留底。后来我帮巴老整理手稿,其实留下来的都是白纸,肉眼无法分辨,要靠特殊手段。巴老的一篇篇文章就是这样用手推着写出来的,他曾说,当我不能写作,就用我的声音表达我的想法,如果连说话都不能做到,还能用我的行动影响他人。”陈思和说。

  “巴老逝世时,我正在做《随想录》最后的编辑工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应红回忆,“每次去医院看巴老,他都会问现在有什么新的作品,还经常让女儿小林念一些他想知道的作品。听到巴老病危的消息那天,我在杭州,心情很沉重,只想着要快点把《随想录》编辑好。巴老逝世不久,《随想录》(合订本)正式出版,在很短时间内发行了十几万套。

  “80多年前,巴金曾引用过这样一段话,‘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是一粒,若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马文运说,“他爱正义、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美好的事物,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的精神,把心交给读者的情怀和他的作品,都成了一粒粒麦子播撒在我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