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运河与华人的不了情:百年历史见证华工贡献

18.08.2014  12:35

  步入巴拿马运河位于太平洋一侧的望花船闸游客中心,赫然可见一艘三桅木制帆船的帆船模型。模型旁边有配图文字说明:160年前的1854年,700余名华工搭乘此船抵达巴拿马,成为有文字记载的首批中国移民。

  官方统计数字显示,在巴拿马300多万人口中,华人占5%,大约有15万人,而具有华人血统的则至少有30万人。在巴拿马,处处能感受到华人的存在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004年,巴拿马政府宣布每年3月30日为“全国华人日”,借此肯定华人对巴拿马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据史料记载,1850年,有一部分华人由美国南下到巴拿马,从事垦殖及贸易活动,成为最早来到巴拿马的华人。而真正的“契约华工”抵达巴拿马则始自“海巫号”,主要为广东省籍。

  早期华工前来巴拿马为的是修铁路。1848年,一家美国财团成立巴拿马铁路公司,承修横贯巴拿马地峡的铁路,该公司派团到中国南方大肆“招工”,估计从1851年至1865年间共招走华工2万人,这些华工全都分配在巴拿马铁路西段工地上施工,是修筑巴拿马铁路的主力。由于环境恶劣,许多华工感染黄热病和疟疾而死,只有少数人生还祖国。  

  1881年,法国人主持的巴拿马运河工程动工。法国人的工程失败之后,又轮到美国人主导巴拿马运河工程建设。前后30年间,近万名华工先后被运河公司通过各种手段从中国招来开凿运河,其中有800多人丧生。1914年,巴拿马运河终于竣工,成为现代工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为纪念华工在开凿运河中所作贡献,巴拿马人特意在当初运河工程最艰难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劳工亭,以表示他们对广大华工的敬意。

  不过,官方记载里并不承认华工曾参与运河工程建设。这是因为,当时由美国人主导的运河公司执行排华政策,不敢正式出面招募华工,而是让华工顶着其他种族人员的名义参加工程并支取薪水。

  在为了纪念华人抵达巴拿马150周年而建的中巴公园,记者见到78岁的华人郑换辉。他曾出任巴拿马东部省份省长,是土生华人中难得的政坛精英。他的祖父于1890年从广东开平前来巴拿马参加运河建设,从此一家人来到巴拿马。在巴拿马排华的岁月中,年纪尚幼的郑换辉曾一度随其父母远避偏远地区。

  当年,从中国远道而来的华工主要从事挖土方的工作,一个月工资只有25美元,扣除伙食等费用后,每月只剩下几美元。即便这样,华工省吃俭用,还能攒下钱来做点小本生意,久而久之就能开起更好赚钱的食品店、水果店和杂品店等。郑换辉的父亲当年就是依靠开食品店的收入,养活了他们弟兄4人。

  巴拿马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得以立国,更因为这条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运河而获得发展。1999年主权回归后,运河每年为巴拿马带来10多亿美元收入,在运河管理局获得一份工作成为许多巴拿马人的追求。

  与先辈们筚路蓝缕异国谋生不同,今天的华人凭借专业知识,成为管理运河的中流砥柱。在巴拿马运河开航百年庆典上,记者邂逅“华三代”哈辛托·黄,他的祖先同样来自广东省,大学毕业后他进入运河管理局工作,如今已是负责信息工程的执行副总裁,是华人在运河管理局职务最高的。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和巴拿马经贸关系日益密切,黄先生曾多次回国考察和寻根,祖籍国日新月异的发展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过,对许多土生华人来说,先辈们参与修建运河的历史未被巴拿马官方正式认可,是他们心头永远的痛。这些年来,他们群策群力,通过考证、收集旧资料等方式,试图推动官方正视这段历史,向巴拿马运河管理局捐赠“海巫号”模型就是其中一个策略。

  马里奥·严曾在运河管理局工作10多年,他的先辈也曾参与运河建设。在带着记者游览运河历史展后,他认真地说:“我们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在运河建设的官方历史上,加入华工也曾参与工程建设的字样。”(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