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院士”的报国梦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天来
数九寒冬,设施大棚里却温暖如春,很多市民都有过到大棚里采摘蔬菜水果的体验。温室大棚的诞生,不但满足了冬季时节人们“菜篮子”的需要,还增添了休闲好去处。这一切,都是温室大棚设计者在背后的默默付出,特别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天来为首的设施园艺团队的功劳。
长年在各个日光温室奔波的李天来,跟农民打成一片,加上他个高脸膛红,看起来不像教授像农民。李天来与他的团队多年来研制与推广辽沈系列节能日光温室及其配套设施设备、日光温室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等,使很多地区农民走上一条从根本上摆脱雨养农业的致富之路。
“我的根在中国,我是农民的孩子,我要对得起乡亲,做有益于乡亲们的事情”
李天来自幼生长在农村,对农业并不陌生,但是,1978年初,当他接到沈阳农学院(沈阳农业大学前身)的录取通知书时,却有些茫然:“农业还用学吗?到农业大学学什么?”他在聆听了学校老教授们饱含深情的专业介绍和入学教育后,对农业科学的重要意义有了新的认识,“越学习越深切地感受到,农业对于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
1982年,李天来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从事蔬菜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面对当年北方蔬菜供应难问题,特别是北方人冬季只能吃上萝卜、白菜、土豆和酸菜、咸菜等,而吃不到番茄、黄瓜、茄子、辣椒等鲜细菜,他思索着如何破解这个难题,使北方人不分季节想吃啥菜有啥菜,实现蔬菜周年均衡供应。
1985年,李天来在学校的安排下,进入日本山形大学农学研究科学习。1988年获得园艺专业硕士学位后,他放弃日本筑波大学的邀请,毅然听从母校的召唤,返回祖国,一头扎进广袤的黑土地。他没有忘记他的梦想,他说:“我的根在中国,我是中国农民的孩子,我要对得起乡亲,做有益于乡亲们的事情。”
身教重于言教,李天来培养的已经留校任教的博士研究生张晓林深有体会:“李老师家里的电脑椅很特别,是半躺式的。老师的腰不好,坐久了承受不了。为方便在家办公和学习,特意买了这把椅子。学生毕业论文修改的时候,给老师发过去论文,第二天总会收到老师的回复,邮件时间多是凌晨一两点。老师对我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一直激励着我,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要研制让乡亲们用得上、用得起、用得住的温室设备和配套技术
如何解决北方冬季鲜嫩蔬菜供应问题,李天来说有三种办法:一是南菜北运,但由于运距长、成本高,而且北方人口多、蔬菜需求量大,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难题。二是引进国外连栋温室与生产技术,但设备和技术成本高、能耗大,乡亲们用不起。三是研制自己的温室与生产技术,就地生产,就地供应,但北方冬季动辄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必须解决三大难题。
设计建造低成本、高效利用太阳能的温室,创建高效利用冬季光和热的蔬菜生产模式,研制冬季逆境条件下蔬菜生理障碍防控技术。
李天来想要研制乡亲们用得上、用得起、用得住的温室设备和配套的蔬菜生产技术。他不断钻研日光温室合理采光、蓄热和保温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探索低温弱光下主要果菜栽培的关键技术,不断在试验基地进行生产试验。
他研究不同地理纬度太阳辐射的变化,温室建造方位、采光屋面形状、断面结构与太阳能截获的关系,研究连栋温室或温室与其他建筑物间的合理布局,还研究东北温带、黄淮海与环渤海暖温带、西北温带干旱及青藏高寒地带等适宜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区域的不同环境特点以及温室设计与建造的调整。天寒地冻里,各种试验工作的艰辛可想而知。
就目前北方地区的蔬菜市场而言,没有日光温室冬季蔬菜生产,就不会有现在的市场供应状况,也很难解决我国北方地区蔬菜周年供应问题。因此,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成为我国北方地区蔬菜周年供应的重要途径。李天来团队研制的三代节能型日光温室及其蔬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为解决我国蔬菜周年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5年10月,李天来团队又有一项历时十余年研制出的寒冷地区育苗专用日光温室及配套设备和关键技术科技成果,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北方冬季低温弱光,严重影响蔬菜优质壮苗的培育。解决设施蔬菜低成本节能育苗难题,成为推进我国设施蔬菜集约化育苗发展,乃至设施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如今李天来又开始进行第四代节能日光温室的研制,传统的日光温室,普遍是“三面墙一面坡(采光),保温被+卷帘机”的典型结构。也正是这种结构类型,使其能够实现低碳节能栽培,保证了蔬菜的周年供应。但是,传统日光温室结构也存在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东西山墙遮光问题、土墙和砖墙建造破坏大量土地和农业生态环境、难以实现环境控制自动化等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
新一代滑盖式现代节能日光温室集成了大型连栋温室温光分布均匀和日光温室蓄热保温好的特点,总体性能超过当地土墙日光温室,为中国日光温室的更新换代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与发展途径。李天来告诉记者:“新一代日光温室将在‘十三五’期间进行示范,‘十四五’大面积推广,跟荷兰的连栋温室比,生产效益会更高。”
“我的工资是国家给的,科研课题也是国家的,我的成果只能回报国家、回馈社会”
有了日光温室,冬闲变成了冬忙,“冬也绿色,夏也绿色,温室四季皆春景;种也由俺,收也由俺,丰收靠人不靠天”。这是辽西一户棚户里挂的对联,也是对李天来发明的节能日光温室蔬菜高产优质生产技术的最好注解。
李天来是专家、名师,主要授课对象是大学生、研究生。可他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却有600名农民学生。他被聘为通辽市顾问后,建议成立一支设施农业专业队伍。当地主要领导把在内蒙古民族大学每年培养的200名农民大专班学生在毕业前输送到沈阳农业大学强化培训,2010、2011、2012年三届农民学生有幸聆听了李天来的授课。目前,通辽市的设施农业技术还主要靠这600名农民大学生支撑。
应用李天来的设施与技术,朝阳市开发利用荒山、荒坡、荒沟、荒滩资源,在“四荒”上发展高效农业,向“四荒”要效益。这亦相当于新增土地,不但解决粮食生产与设施农业发展争地的矛盾,而且能保障资源条件较差地区的农户稳定增收。如今,朝阳设施农业规模达到185万亩,设施蔬菜产量实现542万吨,科技水平显著提高,产业蓬勃发展。
当研究取得成果后,经常有人“提醒”他:“抓成果产业化会有大的收入。”可他总是说:“我的工资是国家给的,科研课题也是国家的,我的成果只能回报国家、回馈社会。”是呀,30多年来,他不辞辛劳地奔走于全国适宜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寒冷地区,被当地政府聘为农业经济发展顾问、给乡亲们提供相关的科技服务均分文不取。为鼓励乡亲采用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技术,他多次跟他们许诺:“赚钱了,归你的;赔钱了,算我的。”
李天来的研究成果已被寒区大面积应用。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及华北、西北和黄淮海流域等18个省、市、自治区,已累计推广1684万亩,占区域内日光温室面积70%以上,增效649亿元,不但结束千百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鲜细菜供应难的历史,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还促进了菜农增收,鼓起了菜农的“钱袋子”。加拿大、韩国、朝鲜、蒙古等国也先后引进他的研究成果,均收到很好的效果。
记者 张宜军 于险峰 张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