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理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显成效 《东方教育时报》:实践教学打造高层次工学人才
21.04.2015 19:27
本文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4月15日出版的《东方教育时报》,以整版的篇幅对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以实践教学上的突破,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选择等环节贯通,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做法进行了报道。
图片说明:《东方教育时报》整版报道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成效
华理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显成效 实践教学:打造高层次工学人才 时报记者 宋一宁 通讯员 卞慧 华东理工大学自2009年开始招收首批198名全日制工程硕士,目前已在化学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等7个领域培养了3届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企业实践环节就收到了“订单”。根据校方提供的统计数据,近3年来,华理的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9%,2013年更是达到了100%。 为何全日制工程硕士如此受欢迎?学校的秘诀在于实践教学上的突破,并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选择等环节的贯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国家经济建设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校企合作 实践课程“巧定制” 在华理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要占到4个学分,可见其分量之重。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总共3年,实践教学的时间就不少于6个月。为满足教学需要,学校与8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中石化上海工程公司、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工程公司等。此外,还有80多个院级合作企业。 实践教学单位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和企业指导教师组成工作小组,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日常管理、考核和培训等工作,并按照本单位新员工培训标准的要求,对研究生进行系统、专业的岗位培训和实践。学校要求,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具有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也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工厂或工程现场实践等。 校企双方都很重视实践过程的记录与总结。实践阶段,企业会制定实践带教计划,实践团队每周要撰写工作简报,研究生人手一册实践日记本和多达15000字的实践手册,实践结束后还要填写实践考核表,上交团队及个人的实践总结,并参加班组PPT交流,通过考核后才能获得实践学分。 “双导师制” 令学生获益匪浅 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教育重点,因而华理聘任了多位承担过企业项目或工程实践能力出众的科研一线专职教师为学生授课,加强工程案例的教学。同时,学校还整合校内外资源,成立了工程硕士“企业讲师团”,讲师团成员都是各大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上海华谊集团、上海电气集团、中石化等企业的总工程师、厂长或董事长等都曾为学生开课或进行讲座。 在实际授课中,学校实行的“双导师制”也令学生获益匪浅。一位导师来自校内,另一位则来自实习单位,学生在两位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实习,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和申请答辩也必须经所在工程领域的领导小组和双导师审核通过。 谈到朝夕相处的导师,学生们更是打开了话匣子。“跟在导师后面,真的学会很多东西。”“企业导师鼓励我们‘搞破坏’,他的经典语句是‘烧不坏芯片,怎么会有进步?’” 蒋健雷学的是控制工程,参与了天津文化广场的电气设计,包括停车库、超市的照明。刚开始,他设计的照明平面图灯光布置比较平均。导师看后,拿出一些以前的设计图给他参考,同时提醒他:行车道上要保证司机看清路况,应该多布置光源,亮度还要高,停车位的灯源就可以适当减少、变暗。于是他听取建议,又重新修改。他说,这样的实习比“纸上谈兵”要直观多了。 【学生反馈】 深入“实战”,才有更大收获 2009级硕士研究生蔡丽梅曾跟导师在浙江某企业进行“863”课题研究。她说,实验室里使用的摇瓶,到了现场,就是直径4.5米、4层楼高的反应罐,产量达到300多吨。这样的罐子一旦染上杂菌,损失非常大,所以必须注意细节。“我们在学校常常觉得戴手套之类的细节很繁琐,到了现场,才知道老师讲的细节多么重要。” 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的包施思在上海指南工业设计公司实习。她告诉记者,这样的公司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单凭自己的实力肯定进不了。而在学校的牵头下,她有了与同批实习生2人共享1名专业导师指导的机会,从简单活儿做起,逐步参与到实际的设计工作中。“以前觉得书上的一些标准设计流程十分教条。”然而通过实习,包施思发现,实际工作中运用的正是这些流程,“理论知识还是应该学得更扎实些”。 “实践教学避免了本科生专业研究不够深入的知识壁垒,同时又克服了以往学术型研究生知识仅停留于书本的局限。”华理研究生院一位老师的话道出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优势。也正是在校企共建的实践基地里,学生们紧跟国际前沿,掌握了先进的工程设计软件。直接参与“实战”的平台帮助他们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去年9月,华东理工大学与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实践基地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在校企合作的5年中,华理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跟随企业导师,在基地里参与了一系列大型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他们的实践成果获得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以及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等多项国家级或省部级奖项。 【实践故事】 “学生厂长”养成记 “一次次克服困难的过程,不断积累我的信心,实实在在的工程项目让我得到了全面的历练。经过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学位论文的研究,我信心满满地走出了校园……”2014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上,华理校友吴飞明作为唯一的硕士学位获得者代表发言。他对工程实践感触颇深。 吴飞明是华理首届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2010年,他被安排到上海浦景化工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工程实践。“刚入企业实践那会儿,他们就安排我进入项目组,试着让我挑起重担——作为催化剂制备、研发和生产攻关的技术负责人。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我负责催化剂原料的筛选、生产流程的设计、设备的选型和调试、工艺条件的摸索。” 因为公司明确要求“合成气制乙二醇”项目必须在6月初完成中试,吴飞明用倒推计算的方法,将催化剂的生产任务分解到每一天。他带领4个大专生,给自己定下了每一天的任务,完成当天任务后才能下班。5月时,厂房已经很闷热,但这个小集体谁也不说一个“苦”字,反复讨论问题,调配原料、投料、开机、拆设备检查,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当年6月,吴飞明就把学位论文选题和写作放到企业里,以便全程参与项目中试,而中试与实验室里的小试不同,一系列的问题考验着初出茅庐的吴飞明。“乙二醇的制备,在实验室中只需2克催化剂,工业化万吨级生产装置则需上百吨催化剂;实验室的粉末状催化剂在工业化装置中由于压降太大,无法使用,需要研制成性能达标的颗粒状产品;实验室的最佳制备条件,应用到工业化生产中,却不能试制出合格的催化剂;还有反应釜的放大效应、设备的变化、人员的管理、季节的影响……实践过程中困难层出不穷。” 由于催化剂是“合成气制乙二醇”项目的核心技术,公司准备将催化剂生产单元扩建为一个车间,形成年产量达到百吨的催化剂生产基地。扩建时,从买设备、审批、采购、签订技术协议,一直到施工队安装,吴飞明一项不落全程跟进。他感叹,在此过程中,企业导师教给他很多知识;校方导师朱志华《工业催化剂制备导论》课上的内部教材也对他大有帮助。 “还有很多知识,是学到心里,没法说的。”比如整个实习过程是从项目组到生产车间的轮岗,这就让他有机会了解整个工作流程,同时也学会了与其他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与同事的沟通等等。而在学习的同时,吴飞明自己也成了对工人进行技术培养的老师,在他看来,“生产要保证质量,就要把更多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工人,负责好各工段。” 出色的表现让吴飞明在企业中很快站稳了脚跟。半年的实习结束后,他成了公司签约的催化剂制备车间的技术负责人,同事、下属和同学们都称他为“吴厂长”。这个尚未毕业的“学生厂长”提前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今,由他参与浦景化工“合成气制乙二醇”项目已成功转让4套,工艺包的合同金额达4亿元,有4项授权发明专利,获得了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证书,还被上海市科委认定为长三角联合攻关示范项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也将其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指导计划。
本文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21.04.2015 19:27
大兴调研担使命 数字赋能促发展 | 上海财经大学师生在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开展千村调查
7月17日至7月23日,上海财经大学
大兴调研担使命 数字赋能促发展 | 上海财经大学师生在辽宁丹东宽甸开展千村调查
为探究数字技术在乡村应用情况,7月20日至26日,上海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