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创业群体正在杨浦崛起 政府各层次服务接力推一把

01.12.2014  14:22

 
      创新创业在上海

  位于杨浦区的创新工场,二楼办公区是个大通间,从事云计算服务的优刻得团队就在黄色区域办公。创始人季昕华是一名互联网安全专家,在华为、腾讯、盛大转了一圈后,选择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创业。

  像季昕华一样,不少沉淀和积累了一定技术的工程师选择创业,一个工程师创业群体正在杨浦崛起。位于国定东路的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的一家示范园,近两年工程师创业占到创业人数50%,创业成功率达40%。不过,这一群体创业也并不轻松,从“技术控”到“老板”,要跨几道坎?作为政府部门,可以怎样帮助创业的工程师跨过一道道坎?

  实验室之外,还有95%要努力

  冯翔是从美国回来的,曾在微软工作。因为不甘心“一眼看到自己60岁退休是什么样子”,他选择了在物联网领域创业。

  “之前以为实验室的产品已经很好了,亲身体验了创业,才知道实验室只完成了5%,要变成产品,还需要95%的努力。”冯翔感慨,创业艰辛超过想象,只有亲身体验过才知道怎么回事。

  工程师创业者,与毕业后就创业的大学生群体不同,他们一般都在35岁左右,大学毕业后曾就任大公司,掌握一定的技术,在职业上遇到“天花板”,于是怀揣梦想开始创业。“他们通常是典型的工程师,有些还有过职业经理人的资历,有客户资源,有人脉,关键有独当一面的技术,相对于一般的大学生创业,他们的创业成功率更高。”杨浦区人保局副局长兼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主任郑岳肖说。

  “这部分人创业多数是围绕技术展开的,可称为以技术驱动的创业。”他们在产品定位、技术构建等方面有优势,但面临创业时,会遭遇人才招聘、融资、行政管理、市场等诸多不适,搞不好就变成催命符。怎么解决?

  起步之初,补“技术控”不足

  “遇到商务谈判,心是虚的,因为根本不知道哪些能谈,哪些不能谈。”上海迦倍机电科技公司总经理王海讲起创业之初接项目的情况。王海硕士研究生毕业,曾在一家智能建筑公司做研发部经理。“以前管研发,以为对建筑行业已经很熟悉了,创业了才发现人事、财务、行政、商务等许多问题,都不懂。

  幸好,在中国青年创业计划杨浦办,王海找到了创业导师。王海准备接下一个大项目的全智能外幕墙工程,合同要求提供工程款30%的保函。2000多万元的项目合同,公司就要先拿出600多万元作保证金。“这个担保可以讨价还价吗?”王海没有经验,又不敢贸然跟业主谈。于是请教导师,导师以自己的经验告诉他:没问题,可以谈。“最后我们以10%的担保拿到了项目。

  冯翔的困扰在于回国后对于国内创办企业的政策不熟悉。另外,他从事的工业物联网领域,需要与大企业合作。可像他这样的海归创办的小企业,怎么与大型国企牵上线?杨浦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帮了他的忙,政府的推介,给他“打开了不同的门”。

  对于一家创业企业来说,拥有技术并不代表企业就会成功。郑岳肖觉得,工程师创业对政府或创业园区的依赖性较小,但跨出实验室或者研发部门之初,许多困难都会不期而至,各家创业公司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有些差异。“杨浦区不同层面的创业服务载体,总能让企业找到归属感,并且能准确有效地推上一把。

  “批处理”服务解决共性问题

  这两年,优刻得发展迅速,去年销售额1000万元,今年已经有1亿元,并获得了两轮融资。创业团队也从20人一下子发展到200人。

  优刻得政府事务副总监巫文捷说,公司扩张很快但有些事务跟不上。比如行政部门只有一个人,如何管理200人的团队?

  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像这样的共性问题,创业者实训基地提供了“批处理”服务,开班帮助创业企业培训相关从业人员,企业人事、行政背后有“靠山”,遇到问题也有了咨询渠道,对于没有设置人事和财务的创业公司,基地还提供了人事和财务的代管服务。

  另外,成本问题也是创业公司普遍关心的问题。实训基地为创业人员提供了从产品试制到场地以及政策资金申请等一系列帮助。沈勇良,从浙江大学毕业后在IBM中国工作了6年,于2010年来到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时,他的“茶马古道”创业团队仅有3人,启动资金只限于个人积蓄。一路获得融资和贷款担保,2012年“茶马古道”规模扩大,离开了创业苗圃进入实训基地的另一个孵化机构——大学生创业科技基金会创业接力大楼。现在“茶马古道”全年销售额超过1亿,员工人数壮大到近400人。

  “工程师创业已成为‘创业杨浦’新的风向标。”杨浦区人保局局长李红珍说,工程师创业基本都聚集在“四新经济”领域,是创新支撑和引领产业结构优化的一支新兴力量。帮助他们做大做强,也是在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