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临港、服务新片区”系列报道一:信息工程学院勇当学校服务临港新片区建设排头兵
日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公示了《临港新片区促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和集聚发展四大产业若干措施拟支持事项名单(2020年第一批)》,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副院长周日贵教授团队的“支持产教融合”专题获得200万元经费支持。该项目拟将人工智能方面积累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在人工智能方面(包括智能信息处理、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量子信息处理)的创新研究成果,用于加强与临港新片区内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科研合作、联合研发、共创独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提升新片区内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加快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同时在与企业科研合作过程中,培养真正有实践经验的本、硕、博学生,进一步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这是学院积极服务临港新片区建设的又一生动事例。
深化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和社会服务。2019年5月15日,校党委书记宋宝儒在开展基层调研时来到学院。宋宝儒书记强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中,学院具有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要把握机遇,进一步提高站位,在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学院有责任、有基础、有能力在临港新片区建设发展中当好学校的排头兵。学校党委有引领、有期待,学院有行动、有担当。学院认真贯彻校党委关于服务新片区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行动起来,紧紧围绕临港新片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四大产业布局,将学科专业特色优势融入到新片区建设中。
发挥科研优势,促进成果转化
在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1+4”产业政策中,要集聚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学院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领域的研究有效契合产业发展需求,与新片区建设发展同频共振。近年来,学院在数字图像处理、智能通信、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在横向、纵向特别是国家级重大项目科研中均有突破。2018年,周日贵教授主持的“特殊生物资源监测与溯源技术研究”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经费支持1776万元,是全国高校获得的22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之一。2019年,安博文教授的上海安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历时三年研发的船舶尾气监测系统,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对在航船舶的尾气排放监测。青年教师在基础学科研究方面发表论文、著作均有质和量的突破。
学院重视和鼓励教师与临港新片区企业加强合作。在最新修订的信息工程学院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奖励性绩效)文件中,把对“与临港新片区企业合作项目”的奖励额度,从原来一般横向项目到账总金额的1%增加到3%。学院与临港新片区企业的科研合作涉及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等多个领域。安博文教授的“海上目标去抖检测算法研究与实时检测跟踪软件”、周日贵教授的“智慧城市AI人工智能视频场景应用与管理服务平台”、刘晋教授的“电子单证智能分析处理系统开发”、高俊波副教授的“智能供电和光网络传输单元”,孙伟副教授的“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引航调度模型研究”等项目,都有效地破解了企业技术难题。
优化专业布局,培养对口人才
学院在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网络通信、电子电路等基础学科领域具有专业底蕴和传统优势,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与新片区产业发展具有较高的粘合度。近年来,学院不断优化专业布局。2019年学院申报的“人工智能”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将实现传统航运要素与现代信息、通信、传感和智能科技等高新技术深度融合。今年9月,学校将迎来“人工智能”专业第一批新生。
陆靖校长在学院调研时指出,要加强战略思维,提高全局意识,人工智能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任课教师不应囿于信息工程学院,要努力实现校内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共赢;要着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以需求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行业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学院在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过程中,将重点关注临港新片区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的项目申请与合作,将人工智能与航运物流、生物安全、交通出行等融合创新,同时着力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为新片区人工智能产业输送对口人才。
据悉,“十四五”规划期间,学院将新增一到二个专业,例如“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紧贴临港新片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的需求,精准服务产业发展。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院不断加强服务输出与临港支柱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效契合,着力打造可操作、可持续的社会服务模式,有信心、有能力发挥好服务社会的功能职责,当好学校服务临港新片区建设的排头兵。
(原图下载) (原图下载) (原图下载) (原图下载) (原图下载) 撰稿:胡志武 鲍万松 摄影:信息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哈斯 吉 娜 扫码分享本页面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