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胡青教授为我校师生做学术报告
5月24日下午,上海理工大学特聘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胡青教授为光电学院师生做了题为《Terahertz Quantum Cascade Lasers and Application》(太赫兹级联激光器及其应用)的学术报告,光电学院约100位师生参加。报告由游冠军老师主持。
胡青教授首先向师生们详细介绍了他目前的研究领域以及所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此次讲座的内容主要围绕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及其应用来展开。由于在座的大部分学生较少接触太赫兹相关领域的学习,胡老师先向大家介绍了在太赫兹频段的几个重要应用,加深了学生们对太赫兹的了解。他说通过太赫兹波可以识别非透明材料的指纹谱,利用T-rays成像实现药物检测,但是半导体器件中仍存在太赫兹空隙。胡老师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课题组已研制出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具有两大新颖特点:共振声子太赫兹增益介质和金属波导约束模式,基于这两个特点获得了最高的脉冲工作温度,相对于光子能量脉冲最高工作温度,第一个太赫兹QCL频率梳等创新性成果。
报告结束后,胡教授就师生们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并与师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胡青教授出生于1957年,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学士学位,1982至198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9年至今工作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现任MIT电子工程系教授,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组组长。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长江学者,上海理工大学特聘教授,Applied Physics Letters杂志副主编、美国光学协会(OSA)会士、美国物理学会(APS)会士、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于2015年获得Nick Holonyak, Jr. Award。
胡青教授在毫米波、太赫兹波至红外电磁波段的物理本质研究和器件应用领域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光发射和光探测元器件研究、成像系统集成和探测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所建树。他领导的小组最突出的工作是发展了高性能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相关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外差接收器技术和实时太赫兹成像。研究小组发表的论文中有两篇分别成为2003年和2005年太赫兹领域被引用最多的文章。
胡青教授在给师生做报告
胡青教授个人主页: http://www.rle.mit.edu/people/directory/qing-hu/
供稿:光电学院
编辑:新闻中心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