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农业“十三五”新蓝图初露端倪 树立发展新理念,实现农业“进阶升级”
前不久,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连续第13年聚焦“三农”问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写入文件,提出以“绿色发展”保护资源修复生态,以“产业融合”支撑农民增收……新理念、新思路直击新时期“三农”发展矛盾和挑战,聚焦“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站在“十三五”新起点,崇明县步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攻坚期、农业发展的转型期,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对于崇明“三农”工作新时期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持续推进崇明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让农民从中获益更多?据崇明县农委主任袁刚介绍,崇明农业“升级版”新蓝图已初露端倪,树立发展新理念将成为崇明农业实现“进阶升级”的关键。
□通讯员 朱竞华 记者 忻才康
谋突破:转变发展方式
市委书记韩正曾提出,希望崇明建成上海市郊最大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而作为上海的农业大县,崇明农业在走过多年发展之路后,确实取得了不俗成绩,然而农民收入水平与全市平均水平、兄弟区水平差距却依然在扩大。
农民不能致富,原因何在?“崇明农业的规模化程度不高,不少农民依然是按习惯、凭感觉、模仿式地种养。”袁刚表示,现存的一些传统农业发展方式阻碍了崇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要使农业成为有前途、有吸引力、有竞争力的产业,必须打破传统,树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理念。
这种转变包含了经营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等多个方面。“十三五”时期,崇明将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同时,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的发展壮大,通过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带动崇明农业发展上新台阶。从2015年开始,崇明已着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为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培养一批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持证上岗”掌舵人。截至目前共培训经营主体300多人,至2016年底培训人数将扩大至900人。
树根基:实施“生态立农”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业绿色发展”,提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崇明建设生态岛,农业更应符合生态的要求、绿色的要求,这是红线、底线,也是全市人民之期盼。“‘十三五’农业发展,崇明将树立‘生态立农’理念,向全市人民做出‘绿色承诺’。”袁刚说。
崇明将通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针对现存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将持续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化,大力推广绿肥种植,推进规模化畜禽场粪便资源化利用工程建设,加强秸秆综合利用。
过去几年,崇明形成了立体种养、循环农业、废弃物利用等多种生态农业新模式,这些模式既减少了污染的发生,还能提升农产品品质,实现了“双赢”。未来,崇明将在种养模式上继续进行探索,更多地增加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投入使用。
此外,崇明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追溯平台建设,尽可能吸纳生产基地和合作社进入平台,提高崇明农产品信誉度。
想致富:在于“科创、融合”
科技创新对于农业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崇明清水蟹过去多年依托科研院校的技术支撑,实现了从“小”到“大”的质变,卖出更好价格、获得更高关注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015年末,上海崇明生态农业科创中心正式挂牌启动,是崇明走“科技兴农”发展之路的重要一步。未来,科创中心将成为崇明农业新产品孵化基地,并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到崇明的农业基地上,提升农业效益,让更多农民从中受惠。袁刚表示,“科技兴农”理念将贯穿于崇明农业未来发展的全过程。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同时,崇明农业还将树立数量与质量竞争理念,主动做好农业加减法,实现有限土地产出更高效益。在农产品供应方面,增加市场需求、市民欢迎的农副产品。同时,调整花菜、柑橘等大宗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探索寻找附加值更高的“替代品”。
一二三产融合已是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通过融合互动,农业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交融发展,产业链得以延伸,农业附加值就能增加,农民也能实现增收。“十三五”期间,产业融合发展将是崇明农民增收重要途径,农民能把悉心呵护的农产品卖出更好价格,辛勤的付出可获得对等的回报。
未来五年,崇明将建一批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开心农场,市民能在其中有着不同的“吃住玩乐”体验。结合农业举办的各类旅游节庆活动也将推陈出新,更有吸引力。此外,到2020年,崇明争取建成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0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届时,美丽乡村助推农业发展的功能将得到更大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