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还去实验室求学 林其谁:经费支持下属科研
原标题: 58岁还去先进实验室求学的生化学家中科院院士林其谁:宝贵经费支持下属前沿科研,哪怕牺牲自己的研究
他是一位充满智慧的科学家,年近八旬依旧思维敏捷,神采奕奕;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温和谦逊,笑容可掬,话语间带着幽默与俏皮;在中科院工作的第56年,他当初那份对科学的热爱伴着时光的打磨愈发厚重。而从未改变的是他严谨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勤俭的生活习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便是对这位生物化学家林其谁最好的写照。
医学世家两代翘楚
林其谁,这位站在中国科学顶级殿堂的学者的身世,颇有传奇色彩。1937年战火纷飞的冬天,林其谁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父亲林兆耆,是中国医学界著名的内科学家和杰出的医学教育家,也是我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之一。
抗战胜利后林家搬迁到平江路170弄6号,住在这个院子里的人,不少都成为了上医的一级教授,包括吴绍青、钱悳、黄家驷、张昌绍、沈克非、陈翠贞等等。而也正是在这浓厚的医学氛围下,林其谁和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上医求学五年,林其谁是同学中的佼佼者。不过一心想当临床医生的林其谁最终没有跨入医院大门。当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到上医招收一名毕业生,林其谁接受国家的安排,毕业后到了生化所。他的生化功底不足,几乎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但凭着勤奋努力,他很快就跟上了工作节奏。1960年5月林其谁参加了牛胰岛素人工合成的“大兵团作战”,在B链合成的团队中边工作边学习。当时环境艰苦,材料紧缺,生化所研究技术人员分二班连续工作,年轻人从晚上12点一直上班到第二天中午。
1976年毛主席去世,年仅39岁的林其谁作为最年轻的专家之一,在毛主席去世的第二天被召到北京,参与遗体保护工作长达一年。此后,他从事的线粒体内膜与辅酶Q相联系的脱氧酶研究,于1989年与1992年分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与二等奖,1996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200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学术至上风清廉政
林其谁1984年起担任生化所所长,任职11年期间,出了名的正直与严格,所里的科研风气非常清正。比如对于学术造假事件,一旦发现,无论关系多好,他都会铁面无私。
与他共事多年的张永莲院士告诉记者,林其谁担任所长期间大公无私的态度让她十分感动。“记得1990年左右,林其谁拿到了35万元所长基金,他把这笔经费给了三个研究组,其中一个就是我的研究组。我当时研究的是基因转入调控领域,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虽为国际前沿,但国内学术界知之甚少,国内也基本申请不到研究经费,一直以来都是申请国外经费。但林其谁却看到了我这一领域的发展,拿出7万元投入我所在的实验室,也因为他的帮助,我研究的领域1993年获得了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当年的35万经费何其珍贵,我能拿到经费完全出乎意料。而作为所长,林其谁为了支持我们的研究,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研究领域。”
终身学习行为楷模
1995年,58岁的林其谁从生化所所长一职卸任。本该好好休息、享受天伦之乐的他,却并未放松自己。他联系了德国马普生化所的一位胰岛素受体克隆与信号转导方面的专家,去他的实验室学习。之后,结合所学,回国开展信号转导研究……就这样,他直到2009年72岁,才离开工作了50年的实验室。
如今,刚从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主任岗位退下的他,依旧坚持向学。“《自然》《科学》等杂志,他每期必看,并把优秀的研究文章保存到电脑里。”
对事业投入如此多心血的他,生活极其简朴,乐善好施。在跟了他5年的学生,当年的博士生如今的研究员葛高翔回忆称,“每次去德国访学,别人都会带点德国商品,而林老师托运的两个行李箱,一半是实验器材,他的心全在实验学术上。”经他主持分配的住房有上百套,上海分院让他拿一套给自己改善一下,他婉言谢绝。直到现在也没买房子,仍住在1983年上海分院分给副研究员的房子里。工作几十年,一直骑脚踏车上班。直到70岁后才乘公共汽车或出租车上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