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沪剧艺术节将于2月28日至3月7日在奉贤开幕
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上海本土戏曲沪剧,终于将迎来首个属于自己的艺术节。上海的7家国有和民营沪剧团走到一起,不评奖不死磕,只为戏迷们带来台台好戏。昨天,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表示,沪剧在这几年的势头慢慢在往上走,这是个好兆头,也是个契机。这次,全市的沪剧团体聚到一起,茅善玉说:“沪剧人应该抱团取暖,让老百姓分享艺术成果。”
12台大戏献演首届艺术节
即将于2月28日至3月7日举行的首届上海沪剧艺术节,将落户市郊奉贤。沪剧在奉贤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一次,上海沪剧院、上海宝山沪剧团、上海长宁沪剧团、上海勤苑沪剧团、上海勤怡沪剧团、上海文慧沪剧团、上海彩芳沪剧团这7支剧团将奉上12台大戏。
其中的12场主体演出,除开闭幕式之外,还将上演上海沪剧院的《邓世昌》和《金绣娘》、宝山沪剧团的《贤惠媳妇》、长宁沪剧团的《恩怨情未了》、勤苑沪剧团的《51把钥匙》、彩芳沪剧团的《母子岭》、文慧沪剧团的《庵堂相会》以及勤怡沪剧团的《巧凤求凰》等大戏。
而在演出之外,论坛、讲座和下基层慰问等各种文艺活动也约有三十场。其中,戏迷较为关注的“角儿”的活动也有不少,陈盨萍将会就《沪剧繁荣、辉煌和流派》进行讲述;华雯则会带来《我和挑山女人》,她将会和戏迷分享这个角色带给她的深刻震撼。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沪剧,爱上沪剧,主办方日前还特地在市区上演了一台别具新意的“快闪”。
沪剧也能玩快闪?不少人可能会有疑问。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昨天向记者介绍说,经过编排,伴随欢悦的鼓点和时尚的Hip-Hop,演员们用抑扬顿挫的优雅旋律熟稔地清唱吴侬软语,引来不少人驻足观赏,一首家喻户晓的沪剧紫竹调《燕燕做媒》,还曾引发在场路人的跟唱。
“回娘家”让老艺术家感慨
本土剧种、方言演绎,让沪剧在申城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6500平方公里的上海市郊更是沪剧的根基。由老一辈艺术家丁是娥倡导,石筱英、邵滨孙、王雅琴、杨飞飞、王盘声、汪秀英等艺术家纷纷响应的“沪剧回娘家”活动,自上世纪80年代起持续举办了10年,每逢新年,老中青三代沪剧名家都会深入市郊为城乡百姓表演,赢得了戏迷们的热情欢迎。
记者昨天也找到了今年已经83岁高龄的沪剧名角韩玉敏。她曾跟着丁是娥老师一起参与“回娘家”的活动。她回忆说:“当时年年下乡,影响是很大的,戏迷们都会念叨,今年会来谁,唱点什么戏。”但在丁是娥老师去世后,这个活动一度中断。
在2013年,上海沪剧院恢复了“回娘家”的活动,又让市郊观众新年在家门口看到喜爱的沪剧,过了一把“社戏”瘾。而在今年,上海沪剧院、宝山沪剧团、长宁沪剧团三大国有院团和勤苑沪剧团、勤怡沪剧团、文慧沪剧团、彩芳沪剧团等民营团体共襄盛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深受观众欢迎的“沪剧回娘家”活动“升级”为“上海沪剧艺术节”,以剧场正式演出、社区慰问演出、沪剧论坛、普及讲座、群众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深入基层社区民众。
对此,茅善玉说,以前都是一家家团各自在下社区,送戏下乡。“今年,我们以艺术节的形式集体来做这件事。人多了,力量就大了,这让沪剧可以更为彻底地走入基层,与老百姓互动,让他们一起参与进来。”茅善玉表示,第一届的沪剧节终于办起来了,和其他节不同,沪剧节不评奖,主要目的就是多演戏,打造一个沪剧独有的文化品牌。她最后告诉记者,第一届还没开始,她已经在构思第二届了,而且已经敲定了和静安区进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