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届国际巴赫金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日前,“第16届国际巴赫金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本届研讨会由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主办,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巴赫金研究分会、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分会、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巴赫金研究中心、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比较文学系及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协办。
作为20世纪苏联著名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米哈伊尔·巴赫金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被重新“发现“”以来,其思想遗产不断被发掘利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过去半个多世纪的西方学术思想发展进程。
9月6日上午,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开幕。复旦大学校长助理陈志敏致欢迎辞。他表示,自从我国著名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原上海翻译家协会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副会长、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夏仲翼先生于1982年在《世界文学》杂志发表有关巴赫金的第一篇译文和论文以来,我国的巴赫金研究在过去的35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出版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钱中文先生主编的七卷本《巴赫金全集》,一大批研究专著和论文也相继问世。由此可见,巴赫金的理论思想同样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当代人文、社科话语。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曲卫国、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巴赫金研究分会会长周启超、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波波娃、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巴赫金研究中心主任布兰迪斯特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并对大会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英国、法国、挪威、芬兰、日本、印度、新加坡、以色列、约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约20个国家的近80位著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汪洪章主持。
会议期间,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英国伦敦大学、谢菲尔德大学、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及哲学所、波兰格但斯克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14位专家作大会主旨发言,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当代巴赫金思想研究的新趋势、新高度和新方向,梳理了巴赫金核心理论形成的成因及发展脉络,回顾了巴赫金文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探讨了巴赫金理论在拓展中国文学及思想史研究路径上的意义。
此外,研讨会还专设了12个分会场,与会专家围绕“巴赫金、哲学阐释学与艺术”“巴赫金的体裁理论与小说阐释”“巴赫金的主要理论概念在教育中的文化意义”“巴赫金及其狂欢化理论回顾”“巴赫金理论产生的思想学术背景及其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巴赫金与阐释学、反科学主义”“巴赫金与传记、自传写作及小说史”“巴赫金与教育学:理论与实践”“巴赫金与人文学科的危机及生态对话理论”“巴赫金与心理学、美学及政治学”“教育、媒体话语中的巴赫金及文化研究”等多个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讨论。
9月9日晚,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匹茨堡大学以及亚洲、欧洲、拉美著名高校的约30位专家,汇聚复旦大学文科楼5102室,就巴赫金对话理论在教育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这是2014年斯德哥尔摩会议上的议定内容之一。会议期间,部分中外与会专家应邀为复旦大学师生做了专题讲座。
大会闭幕式于9月10日举行。曲卫国在致辞中对中外专家,特别是不远万里共襄盛会的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专家再次表示感谢,欢迎他们有机会再次前来复旦大学,就语言、文学、文化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研讨;周启超教授在作了简短发言后,向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赠送《跨文化视界中的巴赫金丛书》一套;布兰迪斯特、吉哈诺夫、波波娃先后代表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向大会作总结报告,并对部分主旨发言和分会场发言、讨论做了点评。随后,奥索夫斯基代表俄罗斯莫尔多瓦国立大学向大会承诺于2020年举办第17届国际巴赫金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