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在沪举行
近日,主题为“共享经济时代的开放型金融服务”的第13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在上海举行。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马德伦,新开发银行副行长莱斯利·马斯多普,民生银行党委书记、行长郑万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曲家文等出席,金融时报社社长邢早忠主持开幕论坛。2016年,中国金融市场经历了众多变化,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互联网金融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发展,科技对金融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借用互联网金融技术,普惠金融得到快速推进,中国金融体系正迈入新的发展时期。周汉民表示,本次论坛“共享经济时代的开放型金融服务”主题十分切题。“当中国经济总量2015年达到67.67万亿元,2016年经济增速力争6.7%左右水平的时候;当中国对外贸易在过往15年一路高歌猛进,2015年进出口双双陷入负增长;当中国外汇储备曾经一度高达4.3万亿美元,目前在3万亿美元左右徘徊的时候,我们提出新常态、新理念,提出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中看到成绩,看到光明,提高中国经济的质量和我们的勇气。”周汉民表示。
马德伦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金融开放有了新的意义。如对民营资本的开放,使民营银行成为金融领域新生力量。对新金融的宽容,使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境内外市场的连通,使外汇市场和债券市场对符合条件投资者开放。地方性资产管理公司和消费金融,则被给予了更多政策的支持。人民币“走出去”、加入SDR等,日益影响中国这个经济大国。“共享和开放是共生体,此次论坛的举行,也是开放共享的例证。”马德伦指出。
莱斯利·马斯多普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在过去70年中,对商业模式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资助的机构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当今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要求商业模式有根本转变。因此,需要开放创新,探索新的理念和新的方式,形成自己新的商业模式,并以新的商业模式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
邢早忠表示,共享金融就是通过大数据支撑下的技术手段和金融创新,构建以资源共享、要素共享、利益共享为特征的金融模式,努力实现金融资源更加有效、公平、合理的配置,从而在促使现代金融均衡发展,彰显消费者主权的同时,更好促进共享经济模式壮大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金融论坛汇集了来自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家、著名专家、学者等近100位发言嘉宾及500多位海内外金融界、企业界高管,围绕“共享经济时代的开放型金融服务”的主题展开讨论,共同谋划共享经济时代下的金融创新、区块链金融、金融科技发展趋势、资产证券化、跨境并购、全球资产配置等中国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本届论坛以高度融合主流金融界精英而格外引人瞩目。论坛吸引了微软、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包商银行、重庆富民银行、阿里巴巴、百度、软银、瑞银、申万宏源、光大证券等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及著名企业,以及百融金服、知商金融、凯富创通、红岭创投、翼龙贷、国美金融、百长集团等新兴金融业态高管汇聚一堂,就上述议题展开一场思想盛宴。
中国国际金融论坛论坛创办于2004年,已连续召开12届年会,论坛旨在通过高层次对话、交流,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前沿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为重大的金融决策、重要的金融创新提供真知灼见。论坛致力于打造成为金融监管机构与金融家、企业家沟通对话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