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居住区停车难 操场地下空间或建停车场

04.11.2014  12:03

  城市居住区里停车难早已让许多居民头疼不已,即便是2000年以后新建的居住小区,也存在这类难题。

   小区车位不足较为普遍

  计划经济时期建造的居住小区——同济新村建于1952年,是同济大学教职工居住小区,后经陆续开发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完成。小区占地16.8公顷,住宅面积为17.89万平方米,容积率为1.06。目前共有居住人口约9010人,约3286户,配建有一所小学。经调研,小区内现有规划停车位181个,而实际停车数量达288辆。

  市场经济背景下建造的商品房小区——同济绿园,2003年建成,规划总户数约600户,共约1800人。小区规划停车位264个(其中地面停车位176个,地下停车位88个),但小区内实际停车数量为333辆,地面停放机动车245辆,其中非规划停车位为69个。

  从调研结果不难看出,不论是计划经济时代建造的居住小区,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建造的商品房小区,均存在停车难问题,“车地矛盾”十分突出。

  虽然2002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明确指出:“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不宜超过10%”。然而,这一配置标准对于发达地区城市来说仍显不足。停车难不仅导致非规划停车侵占了小区绿化步行系统,还影响了无车住户户外场地的使用权益。

   综合改建中小学操场

  由于用地和技术原因,在小区现有的道路、绿地及硬质活动场地下新建地下停车库相对较难实现。在实践中,有关部门曾经研究利用中小学操场地下空间进行综合改建地下停车场的方法。

  一般而言,居住小区往往配套建设至少一所小学,服务半径通常500米左右,比较符合停车场的分布需求。学校操场具有较大的用地面积和较为完整的形状,相对来说可建成较多数量的地下车位,达到投资与收益的平衡,且不会影响地面的操场功能。小学操场周边的教学建筑多为二层或三层,且有一定距离,挖掘建设地下车库也不存在安全隐患。建设资金方面,学校可自筹资金开发,也可采用转让使用权的方式,与周边小区联合,吸引开发商进行建设。施工方面,可充分利用学校暑假时间,完成土建和操场地面工程,这也不会影响学校开学使用;同时,可充分利用居住小区内的道路或学校周边城市道路,组织施工材料和土方的运输,并对夜晚施工予以时段限制,减小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不过,在具体实施时,还应注意地质安全和车库出入交通的组织,进行用地条件和经济性比照,以解决好施工影响和安全警示等问题。

  解决停车难,不单需要规划部门的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更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社会各单位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积极作为和理解支持。(资料提供: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