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尾全人工繁育刀鲚苗种回归长江
本报讯 前天下午,10万尾由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提供的全人工繁育的刀鲚苗种回归长江。记者看到,当天用于放流刀鲚苗种规格为6—8厘米。放流前,上海市渔政监督管理处按要求对刀鲚苗种进行了种质鉴定、药残检测及疫病检疫,并现场进行了验收,确保放流苗种的质量符合要求。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所长张根玉表示,刀鲚苗种成功放流长江,标志着刀鲚人工繁育科研成果在渔业产业中的实际应用,持续开展刀鲚的人工增殖放流,是恢复和增加长江刀鲚资源的有效手段,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水域生态环境以及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刀鲚,俗称刀鱼、毛刀鱼,为江海洄游性鱼类,与长江鲥鱼、河豚并称“长江三鲜”。史上长江刀鲚资源较为丰富,近几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及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刀鲚资源急剧衰退,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且个体小型化严重,而市场需求却有增无减,甚至到了有价无市的窘境。2012年的清明前后,三两左右规格的刀鲚市场售价高达9000元/斤。
为推动刀鲚苗种繁育技术的转化运用,尽快修复天然水域刀鲚资源,本市将刀鲚苗种纳入了放流计划,在2013年开展了试验性放流,在长江口成功放流9000尾苗种。9月16日,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与崇明县人民政府在崇明举办以“科技创新服务渔业,增殖放流造福万代”为主题的长江口刀鲚增殖放流活动,10万尾全人工繁育的刀鲚苗种在长江大桥以东水域被实施放流,社会各界代表100余人共同见证了刀鲚游回长江的时刻。
据了解,为保护长江刀鲚资源,一方面,本市加大了对非法捕捞的打击力度,严格执行刀鲚的专项特许捕捞制度,并开展了打击非法捕捞专项行动。上海市渔政监督管理处联合相关水上执法部门,共同开展执法行动,执法效力得以增强;同时,积极推进“行刑衔接”工作,追究违法捕捞人员的刑事责任,提升处罚的震慑力。另一方面,科研部门积极探索刀鲚的人工繁殖技术。上海市水产研究所长江刀鲚繁育科研团队于2007年开始联合嘉定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历经8年的潜心研究,攻克了刀鲚人工繁育子一代的亲本培育、催产、受精、室内水泥池孵化和鲚苗培育等关键技术难关,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长江刀鲚的室内水泥池集约化、规模化全人工繁育。科研团队采用2011年人工繁育并养殖的子一代亲本,经人工催产、室内水泥池集约化苗种培育,培育出大批量的长江刀鲚苗种,4年累计39.6万尾,其中2013年获得大规格鲚苗12.3万尾,2014年获得鲚苗25.5万尾。至此,刀鲚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日趋成熟并实现可控的、稳定的苗种规模化生产。
记者 欧阳蕾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