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洲少年以球会友 校园足球共襄盛会
2016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将于7月12日-18日在上海举行,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斯洛伐克、喀麦隆、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中国在内的16支U17男子青少年校园足球队将参加此次比赛的角逐。
这是一次足球小将间的较量,也是一次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更是一次对于上海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检验和推动。
重竞技更关注文化交流
本次大赛由教育部、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上海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共同承办。本次邀请赛开幕式将以联欢会的形式在同济一附中举行,闭幕式将在金山体育中心举行。赛事期间还将在普陀区华东师大四附中举行青少年校园足球高峰论坛。大同中学、同济一附中、七宝中学和南洋中学将成为16支参赛队伍的驻地和分赛场。
赛事期间,组委会将安排参赛球队与区县青少年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的U17前6名队伍进行交流赛。举办“做一天上海人”的文化体验日活动,组织运动员体验上海文化和民俗。每个驻地所在区县的教育局也将与侨联紧密联系,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结合学校课程特色,安排丰富的学习文化交流活动,增进运动员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了解。高峰论坛以“足行千里启智未来——寻找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新动力”为主题,邀请专家、国内外知名的足球教练、16支国内外参赛队伍的领队、教练,或现场演讲,或刊文分享进行充分研讨交流,共同对话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现在与未来。
去年夏天,首届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在上海成功举行,来自8个国家的12支青少年球队以球会友,同场竞技,用他们的拼搏与激情、汗水与笑容,切磋着记忆、加深着友谊、浇灌着梦想。邀请赛期间,还发起创立了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联盟,取得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赛事不过短短一周,但除了比赛,更多的是足球文化的交流。
校园足球,不仅只是校园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同时,仅有足球文化远远不够,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形成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这是诸多专家和学者的共识。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在出席去年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高峰论坛时就表示,我们通过校园足球,希望达到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进一步凸现体育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王登峰说,发展校园足球的一大愿景,并不是把踢球的孩子全都培养成运动员,而是让孩子爱上足球,享受其中的乐趣,最终成为会踢足球的各方面人才。“孩子对足球有兴趣,中国的足球水平自然会提高。”
校园足球联盟夯实基础人口
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的举行,是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成立以来,参与组织的最高级别和规格的校园足球赛事。
2012年,上海市教委以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为契机,与市体育局精诚协作,突破体制机制壁垒,率先成立校园足球联盟。校园足球联盟的成立,使得教育部门走到了校园足球推广的第一线。几年来,校园足球联盟已构建了大中小学的对接帮扶模式,校园足球人口得到了显著增加。截至目前,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已基本建立,校园足球文化氛围正日渐浓厚。
目前本市校园足球联盟成员学校从建设初期的226所增加到428所,联盟注册学生运动员从4424名增加到12816名。90所中小学成为全国首批足球特色学校,崇明县成为首批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县。
经过多年发展,上海校园足球已确立了“四横”(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纵”(暑期学生足球赛、校际联赛、区际杯赛、国际邀请赛)的立体化竞赛体系,还构建了多位一体的校园足球保障框架。
在课程设置上,高中足球专项化教学继续得以实施,并且开始尝试按层次重新编班,实行小班化教学。目前,高中足球专项教学大纲以编制完成,形成了完善的高中学段足球教学体系;同时,上海校园足球正以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和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改革为契机,构建循序渐进、互相衔接的校园足球课程体系。
足球课程之外,有关校园足球文化在普通学生中的推广也正在同步进行。为此,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专门成立了学校推广部,定期开展足球明星进校园活动,同时组织学生观摩高水平体育赛事、足球网络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足球文化活动,引导更多学生喜欢足球,让足球运动融入学生生活、扎根校园,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足球的发展,离不开训练和比赛。目前,全市大中小学已形成“校校参与、层层选拔”的足球竞赛格局:组织小学低年级学生参加趣味性足球活动;从小学三年级至初高中学校,组织班级、年级联赛,开展校际邀请赛、对抗赛等竞赛交流活动。据统计,2015年,全市16个区县组织校际间联赛5250场。
在赛制设置上,目前上海校园足球已建成“精英赛(国际和全国性邀请赛)”、“联盟联赛(校园足球联盟学校)”、“联盟杯赛(各区县精英训练营)”、“草根联赛(新民晚报杯等)”四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U9—U22十一个组别的赛事架构。其中,杯赛、联赛于2015年起实施升降级和主客场赛制,共举办市级比赛1348场,参赛学生超万人。
精英训练营寻找足球小将
好苗子要“踢好球读好书”
为扩大校园足球人口,让有足球兴趣和特长的学生能够接受科学系统的课余足球训练,上海近半年来在全市16个区县分别组建了U11、U13、U15、U17四级精英训练营。如今,训练营选拔机制、训练模式、师资队伍日趋成熟,同时对上海校园足球水平的整体提升产生了积极辐射。目前全市已组建83支精英队,营员规模达2475名。
一大批具有足球天赋、热爱足球运动的学生亟须可持续的成长平台;同时,校园足球的深入普及也需要高水平球员和赛事的引导带动。于是,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应运而生。
教练执教能力是决定训练成效的关键,上海在师资引入方面的“门槛”不低:每个区县均设置1名资深B级技术总监,每支精英队配备1名亚足联C级及以上主教练。目前,半数以上区县已聘请了葡萄牙、塞尔维亚、德国和西班牙等国家的教练员团队,以及中国本土的足球青训资深人士。今年,上海市教委还将推出兼职足球教师,希望能吸引更多专业的足球教练参与进来,为训练营配备更充足的师资。
这些经验丰富的外教为校园足球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外教授课感染力强,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同时又关注每个孩子的潜力,一堂课下来,一些足球基础薄弱的女孩子也爱上了足球课。
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是上海校园足球发展的一次大胆创新和尝试。就选拔而言,训练营秉承“让优秀运动员在校园中自然产生”的体教结合理念,通过班级比赛、校际比赛、市区联赛,层层发掘和选拔训练营营员,确保营员是从校园足球的大基石中产生,确保不错过任何一名有天赋和发展意愿的足球苗子。
精英训练营在选拔营员时,重点把“读书好、品德佳”作为选材的重要标准之一。徐汇区教育局局长庄小凤说,在徐汇区的分训练营里,不仅有许多学校的大队长、中队长,还有获得徐汇“区长奖”的学生。南洋中学校长陆军说,学校足球队里就有市三好学生,球踢得好,成绩也非常出色,“做好人、读好书、踢好球,校园足球就需要培养这样的后备人才”。
在培养模式方面,区别于传统的“三集中”式的足球青训模式,训练营始终立足于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遵循学生的身心规律,妥善处理好学生学习和训练的关系:11岁以下营员,除比赛外,每周训练不得超过6小时,15岁以下营员每周训练不得超过8小时,17岁以下营员每周训练不得超过10小时。由于营员分散在各个学校,教练团队平时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每周六下午为固定集中训练和比赛日,每周日下午为文化学习日。区县训练营办公室设立文化生活督导员,负责追踪营员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为他们制订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努力培养思想品德高、文化水平高、足球技能突出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队伍。
前不久,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观看足球精英训练营的足球小将们训练后,对上海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的培养模式赞许有加:“我们需要培养的足球人才,不仅足球要踢得好,而且要品学兼优,各方面全面发展。希望未来能从上海校园足球的精英训练营里走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足球好苗子,并能带动校园体育各个项目的发展。”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龚洁芸 邵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