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堆乱放少了 淮海中路街道推进网格化管理
一边是摩登时尚、韵味十足的高大上街区,一边是馒头大饼小摊遍地的老旧马路,从新天地拐个角,就到了老城厢合肥路。相隔几百米,却呈现完全不同的风貌。
“过去上街沿不好走的,全是果皮蔬菜、早点垃圾,油腻腻湿哒哒的,现在大变样了。我从去年7月到合肥路上岗,一点点感受到它的变化。”
正月初一,淮海中路街道城市网格管理中心的监督员徐佩丽巡访合肥路。“这里的店主大部分都回老家了,这么清静还怪不习惯的。”上午10时,街道上空落落的,弄堂里走出几个老阿姨正悠闲地踱着步。
出门买个菜心里“吓丝丝”
很多居民说起以前的合肥路,都是连连摇头。“沿街的铺子拐进去就是一条条弄堂,这里老房子多,老人多。”69岁的邵振江是淮海中路街道合二居委会的居民,每天早上要出门买菜。“地上一塌糊涂,脚都没地方踩,没喝完的豆浆、装大饼的油纸袋,丢得到处都是。自行车放得横七竖八,100米路走得‘吓丝丝’。”
上了年纪的老伯伯老阿姨说起这点,恨得牙痒痒。“我让他们注意点,把地上弄弄清爽,否则老人要摔跤的。他们回一句:你摔跤关我什么事。”
老家是安徽黄山的吴华来上海已有23年。“我就住在合肥路,儿子出生在这里,自己也在附近开了茶叶店。我特别理解居民和店主的这种矛盾。店主忙着做生意,对各种安全卫生问题懒得管,也管不过来。居民呢,对他们是又爱又恨。比如辣肉面店,生意火爆得不得了。在店里吃着香,可苦了后面弄堂里的居民。各种杂物一盆盆堆放在弄堂里,味道很难闻,到了夏天更是吃不消。”
路上有动静监控屏实时“盯”
“居民遇到问题,三天两头跑过来问,你们怎么不管管?当然要管,但以前确实效果不明显,各方面合力不强。”合二居委会书记阮大渝坦言。比如,违法设摊的,过去是固定时间城管会清理一次,摊贩看到人来了就把东西收起来,人一走马上又摆出来。“情绪是对立的,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
去年7月,淮海中路街道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开始运营,改变悄然发生。在合肥路398号底楼南侧的视频监控室,18块液晶显示大屏占满一面墙。屏幕里,街面、路口的情况一目了然。“这里接入了237个监控摄像头,基本覆盖了辖区各个重点区域。监控室里有信息员和各个职能部门的派驻人员,他们最主要的工作是收集下面上报的信息,现场派单处置,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在管理中心下,还有三个工作站,每个站对应辖区相应的几个居委会,覆盖整个街道。”淮海中路街道管理办副主任孟凡铭介绍说。
在他看来,有了管理中心,处理问题更加及时、有效。比如,如果实时监控到哪里有乱设摊或者垃圾乱堆放等问题,当天的值班长迅速反馈,职能部门马上派人到现场处置。市容、城管、房管、市场监管、物业等部门通力合作,横向沟通越来越频繁和顺畅。
更多变化还体现在管理细节上。“我现在跟店主讲,麻烦把地面弄干净点,他们会笑着说,忙好就弄。”吴华深有感触地说。他现在经常参与社区事务,还在居委会成立了“新上海人之家”沙龙。“居委会常把这些店主请来座谈,开听证会,问问他们的需求。工作站每隔一段时间要派人到各个店铺走访、宣传。城管不再是一上来就收东西,总是先劝说,再帮忙一起搬。”
其实,在这里生活多年的摊贩、店家,内心也很渴望真正融入到这个城市中。
骑车加步行巡查“随手拍”
“水果店还开着几家,你看到店门口那个垃圾箱了吗?合肥路上的水果店都有一个,街道统一配送的,引导店家把果皮扔在垃圾箱里。”徐佩丽走到一家水果店,指着门口的绿色货架说:“要求他们把水果都摆到店里,他们不干,说水果摊就是要摊开来给顾客挑选的,再说店里也摆不下。街道就帮他们装一个货架,把水果摆放整齐。店内再帮装立体货架,一层层往上放。”
像往常一样,徐佩丽今天先骑车兜一圈,扫一遍看看责任范围内有没有问题,再步行巡查。“看到问题,我会拿出手机用‘城管通’软件拍下来上传,很快就会有人处理。”
徐佩丽做监督员之类的工作12年了。“我们有明确的巡查路线,上级部门可以根据定位系统实时查看巡查轨迹。”徐佩丽从包里掏出一本册子,上面写着“黄浦区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标准”,“这里面有174项部件和事件,我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同样的线路,周而复始,这份看上去枯燥无趣的工作,她却做出了成就感。“有一次我看到马路上有些水渍,观察后判断是地下水管破裂,反映给上级部门,后来一查果然是水管破了。以前那些小摊贩看到我拍照,非常抵触,现在他们的态度好多了。”
记者了解到,网格中心、工作站、相关职能部门在日常巡查中“定人、定岗、定责、定时”,快速发现和解决城市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你能感受到的一点点细微的变化,背后是工作理念、机制的变化。这条路有改观,但与居民心中的期待可能还有差距,我们还要更加努力。”孟凡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