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小青柠”们活跃在2014南京青奥会现场

22.08.2014  23:54

(综合《新华日报》、《南京日报》报道)8月16日晩,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开幕式在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举行,国际奥委会主席夫人克劳迪娅·巴赫亲笔题词,向服务南京青奥会的志愿者们表达了她良好的祝愿。

本次上海团市委共派出62名志愿者,其中50名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包括阿拉伯语志愿者16名,法语志愿者10名,西班牙语志愿者15名,俄语志愿者6名,意大利语志愿者2名以及葡萄牙语志愿者1名。志愿者们被亲切地称为“小青柠”。

经过赛事培训、场馆参观及文化习俗讲座后,上外“小青柠”们于17日正式上岗,活跃在青奥会各场馆、各赛事,担任着接待、引导及翻译等工作。这些工作不仅需要坚实的语言基础,还需要对各国文化的了解,对赛事规则的熟识,他们凭借其扎实的语言业务能力、丰富的课外活动经验及认真负责的奉献态度,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工作所带来的挑战。

用俄文为运动员准备寻求帮助的小纸条

正式上岗第一天,俄语专业大三学生胡申在奥体中心游泳馆工作。“在没有接到正式任务之前,语服经理安排我们到观众区巡察,结果我发现自己还真的‘很被需要’。”

在看台上,胡申看到一名身穿俄罗斯队服的观众,便主动上前询问她有什么需求,原来这名观众是俄罗斯游泳队的教练,英语不太灵光的她,希望能在比赛前为自己的运动员鼓劲打气,但她没有完成教练员的注册,无法进入媒体、运动员专用通道。得知这一情况后,胡申立即联系竞赛办公室,了解到只要出示相关证件,教练就可以在“志愿者通道”里和自己的运动员见面。当胡申把解决方案告诉这位教练,她连声道谢道:“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我好几天了,今天能遇到会说俄语的志愿者,顺利解决问题,实在太高兴了。”

交流过程中,胡申发现,不少运动员并不了解俄语志愿者的存在,有时候即使有需求也憋着不说,为此胡申为运动员们准备了写有中文“请寻求俄语志愿者的帮助”的纸条,并用俄文进行了标注。这一小设计,让运动员们直呼“真贴心”。采访中,一名俄罗斯运动员向胡申竖起了大拇指,连夸她“语言流利、性格很好”。

上外小语种志愿者胡申(左)与其他志愿者合影

 

“既锻炼了自己的口语,又结交了很多朋友”

在青奥村,除了随处可见身着绿装的“小青柠”,还有一支特殊的志愿者团队,他们是青奥文化教育代表志愿者。作为一项面向年轻人的体育盛会,本次青奥会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教育项目,成为赛事之外,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运动员和志愿者沟通交流的平台。

“我家是辽宁的呀。”在上外读研一的东北姑娘黄韫雅是青奥“文教团队多语种代表团”中家乡离南京最远的。尽管东北话差不多,但尾音上扬,语调中带着“奇怪”拐弯儿的只有辽西人,果然,她的老家是美丽的滨海小城葫芦岛。

尽管“普通话”地域特色明显,但翻译起来却绝不含糊,学习俄语口译的她不时地在奥运村的“环保小屋”里给前来参观的俄罗斯和乌克兰运动员进行翻译。从运动员们脸上的笑容看起来,她的俄语那是绝对标准。专业的翻译水平,让“环保小屋”里的“小青柠”们很是佩服,评价他们为:“那可是‘高大上’的翻译团队!”

刚开村不久,乌克兰射击运动员萨沙就连续两天光顾“环保小屋”了。15日下午,在“环保小屋”的DIY脸谱区,萨沙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专心致志地制作着带有乌克兰国旗图案的蝴蝶脸谱。帅气的萨沙吸引了不少志愿者的目光,黄韫雅把合照请求翻译给萨沙,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第一天做了一个脸谱,送给了志愿者。过了两天他又来了,说要再做一个送给他的同伴。”黄韫雅笑着说,她这几天的工作就是在“环保小屋”里给需要俄语翻译的运动员讲解这些环保主题的高科技小游戏。

“既锻炼了自己的口语,又结交了很多朋友。”尽管翻译工作极为辛苦,但是黄韫雅却兴奋地表示:“南京,不虚此行。没准毕业之后我会选择南京哒!

上外“小青柠”们很青春、清新、充满活力,青奥会让他们体验到平时学习和生活中从未感受过的挑战,既能够将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又能够收获人生的成长阅历,这份经历值得怀念和收藏。同时,他们也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展现着上外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