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变"金融二道贩子" 别让"政策红利"变味

29.09.2014  16:44

 

      ■小微企业面临的难题不单纯是“缺钱”。如果没有好的发展机会,资金也无法有效利用。因此,要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还需多管齐下,逐步破解企业发展方方面面的瓶颈,创造良好经营环境

      一些小微企业融资难,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近期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值得关注:曾经大喊“贷不到钱”的小微企业,有的变成了“金融二道贩子”,将从银行获得的信贷资金转贷给房地产企业,赚取丰厚利差。

      曾经的资金“困难户”为何能做起“钱生钱”的生意?

      小微企业之所以资金有富余,得益于各项“政策红利”。近年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已成全社会共识,各项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的优惠政策陆续出台。然而,对于部分小微企业来说,获得的资金要往哪里投,也是一个难题。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善并非一时之功,如今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市场前景难料,转型升级压力不减,不少小微企业经营环境不容乐观,因此不敢轻言扩大生产,有资金也难找投资门道。

      与此同时,市场的资金面并不宽松,全社会资金成本高企,特别是国家宏观调控限制的一些领域和行业更是贷款无门,如房地产和产能过剩行业,这些企业往往对资金价格不敏感,动辄开出年利率接近20%的高价,汲取各个渠道资金,自然也“看上”了屡受信贷政策优惠的小微企业。资金供需双方对接,一旦小微企业主发现,其转贷银行所得的利息高于投资实业的盈利,将贷款转贷给房地产商就成了一项自然而然的选择。

      不仅是小微企业,一些大企业也参与到资金的倒手中。自2013年以来,银行委托贷款业务迅猛增加。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委托贷款增加1.35万亿元,同比多增了2393亿元,委托贷款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的最大信贷来源。发放委托贷款的企业多数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在银行获得的贷款过亿元,甚至上十亿元,利率水平相对较低。一边从银行以低成本借钱,另一边是发放委托贷款。委托贷款的来源究竟是自有资金,还是银行信贷资金?难以厘清。

      资金在社会上蜿蜒流动,负面作用显而易见。金融的本质是钱尽其用,盘活闲置资金,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然而,当前的资金转贷将资金引入了国家宏观调控限制的行业和领域,与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背道而驰,延缓了结构调整的进程,另一方面,这些高风险的资金也变相抬高了全社会的资金成本,削弱着实体经济发展的动力。

      更重要的是,转贷带来的风险正在不断放大。近来,委托贷款频频逾期,其中房地产行业成为委托贷款违约的“重灾区”。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参与,更需要引起重视。小微企业风险识别能力弱,由于借贷资金规模小,对债务偿还的约束力也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所受的损失也更大。然而风险最终都会传导到银行,带来系统性风险,其危害不可小视。

      追本溯源,控制资金转贷的蔓延,银行是一个关键环节。实际上,企业转贷资金、成为“金融二道贩子”的问题一直时隐时现。为何信贷资金总是陷入“倒贷”怪圈?这与银行过于追求业务规模,推行片面绩效考核指标不无关系,在转贷过程中不乏银行推介、牵线的影子,这样,银行一方面放出贷款,做大规模,获得收益,另一方面又变相提高了中间业务收入水平,可谓一举两得。改变这种局面,恐怕还得从银行自身的绩效考核模式入手。

      这一新现象也给我们启示:小微企业面临的难题不单纯是“缺钱”。如果没有好的发展机会,资金也无法有效利用。因此,要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还需多管齐下,逐步破解企业发展方方面面的瓶颈,构建良好经营环境,否则企业拿到钱却无路可投,继而当起“金融二道贩子”,就会让好政策变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