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店主:不敢说挣得多 最怕的是房东涨租金

10.10.2016  15:38

  工作时间长,舍不得雇人,社会保障意识相对较弱,构成了小店店主的新常态。除此之外,申城小店还面临着互联网业态的冲击、激烈的同行竞争、高昂的租金成本,还要处理好各种邻里和社会关系。难怪有老板感叹道,“你以为开店那么容易?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调查显示,有48.15%的受访者表示其租金占总成本的50%以上。多重压力下,近6成小店的月盈利额在2万元以下。他们有哪些小目标?在谋生致富之外,打造一家“特色店”成为很多人朴素的愿望。

   便利店店主:5分钟就卖掉一瓶矿泉水想开一家“附属店

  从一位便利店普通职工,到成为店铺老板,90后的广西姑娘莫临春只用了短短3年的时间。三年间,收入翻了一倍,虽然自己仍要凡事躬亲,但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工作氛围温馨,让她在上海有了更多的归属感。

  “把仓库里的那箱水也给拆了吧。”莫临春一边忙着整理货架,一边给她的副店长小尹递了个眼色。不一会儿,小尹从仓库里拖出一箱水来,拆开封装,把水放上了空货架。“这已经是今天的第5箱了。”她说着,将空箱子提了出去。门外的角落里,纸板箱已经厚厚地堆叠在了一起,足有30多公分的高度。

  莫临春说,这两天生意还算一般的,整个夏天,便利店内的饮料和冷饮销售不断创出新高,自己也是喜不自胜。“便利店销售的主要卖点就是饮料、快餐等快消品,借助地理位置的优势,和互联网形成错位竞争,根本不用担心受到冲击。

  每天清晨5点半不到,便利店就敞开了大门。拖地、蒸包子、理货架……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顾客,莫临春还特地分时段把需求量大的商品尽可能地在醒目位置堆叠整齐,并且及时补货,防止货架上出现空区。今年这个热火朝天的盛夏,光是小瓶装的农夫山泉,小店的单日销量就能超过150瓶,算下来相当于每5分钟左右就能卖掉一瓶。不过莫临春似乎仍不满足。“如果能和顾客多一些互动,服务做得更到位一些,就会更好。”莫临春说,比起刚到上海时,自己已经过上了当时不敢想象的生活,既然梦已经开始,何不走得更远些呢?她说,未来还想能开出附属店,将这份事业做得更大些。

   花店老板娘:

   拥抱”互联网15公里亲自送花上门

  金长梅的花店很小,只有15个平方。5年前她开出这家花店的时候生意还不错,那时租金只有4000多元,周围又没什么花店,小店一度活得挺滋润的。金长梅脸上也总是挂着笑。可是现在,她却常常唉声叹气。“你千万别说我挣得多,不然房东又要涨租了。”这句话,她重复了多遍,事实上,她的收入的确不高,甚至还不及上海市职工的平均收入。“老板”这个词,她讳莫如深,她常说,我根本就不算什么老板嘛……

  金长梅的抱怨,反映了现实的残酷。不断上涨的房租如今已经比5年前涨了6成以上,方圆2公里内,同样类型的花店不下4家,直接抢占了她的市场份额。“3年前,400元一束花只有一点点,现在不同了,花的进价慢慢小幅攀升,销售价却没法卖得更贵了。”和最好的时候相比,金长梅的收入要跌去近3成。

  去年,一位年轻的白领到金长梅的店里来买花,无意中提道,“阿姨,你网店开吗?有几次下雨我想来你店里买花,又不高兴跑出来。如果你开个网店,肯定会增加很多生意。”金长梅当时只是摆了摆手,“哎呀,我一把年纪了,网店小青年玩得溜,我怎么去搞。”送走了顾客,金长梅陷入了沉思。

  不改变,就意味着在不断下滑的生意中慢慢消磨小店的生命力。金长梅决定开网店了。她找了好几个年轻的朋友帮她支招,策划,终于开出了自己的网店。现在,她每天除了忙着打理几百盆花卉,还忙里偷闲,时不时就打开手机,看看有没有新的订单。

  “快递?自己送!”她指了指店门口的那辆电瓶车。“一般接到订单老公就会去外面送货,最远的一次跑了15公里。”金长梅笑着说,原来这辆电瓶车只有进货的时候用,现在利用率可是大大提高。

  车的反光镜已经有点歪了,后座的塑料外皮已经脱落,坐垫也斑斑驳驳,露出了一小块黄色的海绵。可金长梅舍不得换,还如视珍宝般地给车子套上雨披。“这可是重要的谋生工具。网上的生意都是靠它跑出来的。”她笑着说道。

   网红”面店店主:

   维护好邻里关系“轻手轻脚”做生意

  不知从何时开始,“长脚汤面”成了“网红”,常常一碗难求。每晚9点多开始营业,来晚了就要排队,一天只卖70碗,卖光结束。不过因为开在窄小的弄堂里,又只做夜市,长脚汤面也不得不面对各种社会治理问题。“每天开到凌晨1点左右卖完,收拾收拾,自己吃点东西,睡上床都要天亮了。

  夜深了。昏暗的灯光下,“长脚”正轻手轻脚地收拾着锅盆。老板娘轻声送走了最后一位客人,从里屋端出几只剩碗来。她蹑手蹑脚地踱步到水斗前,刷起了碗。“嘘!”大碗相叠不小心碰出了声响,“长脚”赶紧把食指竖起来放到了嘴前。一阵忙碌后,他俩才端着自己的夜宵走进里屋,待一切打点停当,天已经蒙蒙亮了。当城市从睡梦中逐渐醒来,此刻“长脚”和老板娘才酣然入睡。

  “老板还蛮注意的,晚上基本没什么声音。”有一位邻居这样说道,“本来就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大家互相理解,做生意也不容易。”每天下午,在“长脚”和老板娘忙碌地准备时,邻居们也会尽可能把小弄堂里的公共场地空出来,让他们能够获得更大的空间。

  曾经一度,长脚汤面摆在弄堂口,后来被城管像老鹰抓小鸡一样赶到了弄堂里。“那时候就是摆了一个摊,也没有场地的,城管一来就赶紧收摊。”老板娘说起这段往事,叹了一口气。一方面汤面味道好,食客们买账,需求始终存在。另一方面,在城市管理中,小面店会带来扰民、脏乱等问题。“只好自己识相点,轻声轻脚,低调做生意。”老板娘轻声地说。同样的场景在上海的一些老式小区和小弄堂里并不鲜见。在繁华的中山公园边,就有这样一家开在小区里的光头佬面档。“双休天不开,晚上不开,自己要识相。”光头老板摸了摸光头,转身转进了店里。“上有老,下有小,为了求生计,也是迫于无奈。轻手轻脚规规矩矩做生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