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学语文课本古诗被删 媒体:文化或变态度
很快就要开学,沪上一些刚拿到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新课本的新生家长,“惊喜”地发现语文教材中没有了古诗的身影。从今年开始,上海的一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中删掉了原有的全部8首古诗,同时删掉了5篇课文。
我很想知道,家长们的心情究竟是“惊喜”,还是“惊”大于“喜”。教材中删掉古诗,听起来蛮符合唱了几十年的“减负”调子,更符合如今提倡的“零起点”教学。在媒体的报道中,有老师表示,因为古诗是需要背诵的,而背诵对“零起点”的孩子来说“比较吃力”。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零起点”确实是一个十分正确的导向。原本就该在小学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为何要以牺牲幼儿园小朋友的玩耍与快乐为代价,提前学习呢?然而,现实又十分骨感。经历过幼升小“厮杀”的家长,一百个人中会有九十九个对“零起点”“怀抱尊重”但“背道而驰”。个中原因,无需赘述,你懂的。即使小学一年级课堂把语文课取消了,该学什么,家长们也一样不会落下。删掉8首古诗,其“减负”的象征意义可能大过实际意义。
倘若再回归到素质教育的本源,在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删掉所有的古诗是否合理,亦要打个问号。一方面,教育界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编写教材,要加强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要普及中华传统文明,另一方面,却又在教材中容不下几首古诗。一方面,社会上针对幼儿的国学课程价格不菲但家长仍趋之若鹜,另一方面,一年级的语文课本又将古诗剔除出去,宁愿另外搞一本“音像资料”作为兴趣读物。了解国学的人想必都知道,我国最传统的启蒙教育,就是从童子诵读经典开始的。随着记诵的增加与知识的积累,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会“自动”为孩子们打开一扇大门。将“背诵”简单等同于增加学业负担,并不科学。“零起点”的根本目的,是让孩子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中,培养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找到适合自身的道路。尽管,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其存在的意义也许仅是试卷中的那一两道考题,但在全民提倡素质教育、关注传统文化的今天,它的存在可能更是一种态度、一种立场。对于仍在探索、完善中的“零起点”教学,完全删除古诗这样的举动,也许值得再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