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对接“零起点”减负

27.08.2014  10:56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根据2004版《上海市中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试行稿)》编写而成。但由于编写持续时间较长,期间上海教育和教学发展较快,因此尽管教材使用中总体评价不错,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社会各界也有一些反响,其矛盾主要集中在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学业负担方面,如课文篇目过多、部分课文篇幅过长、带读字相对过多、教学时间过紧、教学要求被随意拔高等。为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回应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将“零起点”教学和等第制评价落到实处,教材组对2014年度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作了相应的修订。

  为做好此次修订,教材组和教研部门做了比较深入的调研工作,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项研究:

  1.对上海市小学语文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教材与人教版和一期课改S版相同年级的教材做了比较研究。对三套教材的识字量、写字量、带读字量、生字的复现率(字频)以及阅读量作了全面细致的统计和分析。

  2.进行了“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使用情况”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参与本次调查问卷教师有867人次,近50%的教师使用一年级(二期课改版)教材两个学年以上,共涉及17个区县。问卷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教师对一年级语文教材的四大系统(范文系统、导读系统、知识系统和作业系统)的认识与使用感受;二是关于教师对于一年级语文教材使用的整体感受。现摘录部分内容如下:46%的老师认为“看拼音读课文识字阶段课文篇幅长短比较合适,学生学起来没有很大的困难”,有41%的老师认为“少部分课文的篇幅比较长,学生学起来有困难”;大部分教师对于现行一年级语文教材的“选文”的“呈现方式”(全注音)持比较肯定的态度;57%的老师认为“识字量恰当,大多数学生能比较顺利地完成识字任务”,有37%的老师认为“识字量多了,学生的负担比较重,应该适度减少”,有2%的老师认为“识字量少了,学生的负担比较轻,可以适度增加;79%的老师认为“随着教材的进度,识字量递增的坡度比较平缓,有利于学生识字”,8%的老师认为“识字量递增的坡度比较陡直,不利于学生识字;68%的老师认为“一年级语文教材对生字的掌握要求恰当,大多数学生能较好地达到要求”,15%的老师认为“要求比较低,可以增加抄写和默写的要求”,12%的老师则认为“要求比较高,学生掌握有困难”;85%的教师认为“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能独立地阅读内容浅显的儿童读物”,10%的老师觉得“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地阅读内容浅显的儿童读物”。

  3.组织高校语文专家通过实地观课、教师访谈、专题研讨等形式,就小学语文教材编制及其教学开展专题研讨。

  在相关的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大量访谈的基础上,考虑了教学的实际情况,努力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教材组对教材做了以下方面的调整

具体修改内容举隅:

  1.删去了篇幅相对较长的课文。对教材中的12篇课文做了逐字逐句的斟酌和删改,删去了一些不太易理解的词语,如“不以为然”等。整册教材的带读字减少了近三分之一。

  2. 调整了偏旁、部首出现的位置。如“宝盖头”挪到了教“”字的一课,“”字旁挪到了教“姑娘”两字的一课,便于老师生动讲解,也便于孩子形象记忆,在理解上增加情趣,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 对每一课的识字、写字和带读字做了全面甄别,如“稀奇歌”一课,在不改变课文原意和风格的前提下,删去了过多的动物名字,使带读字量减少了三分之二。

  4.本次修订对整本书作了重排,适合孩子的阅读心理。篇幅减少了近30%。为更好地推进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我们将在2014年下半年推进以下工作:

  1. 加强课程标准的研究。基于实证研究,调整并细化相应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明确相关的要求等。

  2. 加强教材的研究工作。已组织团队,运用专业的工具对整套小学语文教材作全面的评估,征集一线教师对教材的意见,为整套教材的修订提供依据。

  3. 加强教师的培训。培训的对象包括各区县的教研员、学校分管教学的领导以及所有执教一年级的教师。培训的内容包括对调整后的教材的解读,从调整的意图、内容、要求等方面作出分析;学习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明确整册教材、单元、单项(拼音、识字、写字、阅读、表达)的教学目标;与教材相匹配的教学策略等。

  4.加强与家长的互动。要求学校通过“开放日”活动(教学观摩)、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全面了解教材的基本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同时也让学校了解家长的困惑和需求,及时地调整学校的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