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卫星精神”是怎样炼成的
08.07.2016 18:39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此时,在距离地面50多米的发射塔架平台上,唯有来自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的技术人员还在忙碌。通过一条悬空的“栈道”,技术人员从平台进入火箭整流罩,将正在给卫星充电的电线拔掉。“没点胆量,还真不敢干这个活。”卫星副总师沈学民说。
在塔上,沈学民和他的6位同事已经坚守了1个月,他们管自己叫“葫芦娃七兄弟”。七兄弟的背后,是同样坚守在发射基地的小卫星中心100多人的导航卫星团队,以及“党建跟着队伍走,支部建在发射场”的小卫星中心党总支。
过去12年里,小卫星中心党总支以“勤于学习、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善于合作、甘于奉献”的小卫星精神,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干劲和创新意识,先后将神舟七号飞船伴星、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等12颗卫星送上太空。
创新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小卫星中心科研团队信奉的格言。在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研制过程中,党员总师带领团队,不仅以“工匠精神”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个步骤,更强调要通过思考这些步骤后面所蕴藏的逻辑,产生创新灵感,赋予机器以“魂”。科研团队大胆探索卫星设计思想、管理形式的变革,按照功能链划分的新方法开展设计,不仅显著降低了卫星的重量和发射成本,增强了卫星工作的可靠性;同时打破了卫星使用新技术比例不超过30%的不成文规定,采用新技术比例首次达到了70%,并大量使用国产化器部件,不仅实现了自主可控,还带动了相关领域科研和产业的蓬勃发展。
在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研制过程中,团队党支部召开一次次支部务虚会,将科研人员凝聚在一起,为项目攻关献计献策,从班子成员到党员总师再到普通工程人员,大家不讲职务、不论身份,大胆提想法、谈感受。研究团队以创新实现突破,打破传统的“卫星平台+有效载荷”的设计思路,率先提出了“以载荷为中心,无平台一体化设计”的创新理念,使卫星和运载的成本大幅降低。成功发射升空后,这颗卫星成为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超越了国际上所有同类探测器,入选了2015年世界、中国航天十大新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新年贺词中也提及了这颗卫星,并鼓励说:“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这句话深深鼓舞着小卫星中心党总支的广大党员干部们。
育人
小卫星中心于2004年成立了党总支,目前党员总计308人,占员工总数60%以上。整个团队平均年龄仅31岁,骨干力量大多是“80后”。
在薪酬福利并不占优的情况下,如何与众多资历丰厚、享誉国内外的其他机构争夺人才,是摆在小卫星中心面前的一道难题。面对这一难题,小卫星中心党总支坚持党管人才,推动建立“老辅新”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小卫星中心的领导、总师们作为老党员、老航天人,毫不保守、薪火相传,放心让年轻人“挑担子”,乐见年轻人成长,允许年轻人试错。这使得许多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一进入团队,就开始承担“高大上”的卫星研制工作。在传统科研机构中,培养一个主任设计师需要10年;而在小卫星中心,甚至有2年就当上主任设计师的年轻人,充满了创新自信与进取锐气。
最为典型的是“上科大二号立方体试验卫星”的研发团队,由18位平均年龄仅26岁的硕士、博士组成,几乎全是“80后”党员,很多人刚刚毕业就承担起了重任。这类卫星是当今国际微小卫星发展的最前沿,体积只有半个餐巾纸盒大小。工程中心让从国外引进的一名“千人计划”技术专家,带领这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技术团队,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协同创新、无惧挑战的立方体卫星先锋队。由于体积小、功能密度高,卫星的大量设计、实验规范都无从参考,必须从头摸索。为缩短时间和成本,年轻科研团队在党员技术骨干的带领下,想办法、动脑筋,直面重重困难,通过“海淘”和国内电商购买无线电产品,进行改造后用于系统测试。在立方体试验卫星这个新兴领域,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仅用两年时间以极低的成本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一些技术上已经走到了世界前沿。
团队
“党建跟着队伍走,支部建在发射场。”这是小卫星中心党总支为保障卫星发射任务顺利完成而专门制定的。由党总支委派党务干部随试验队进场,负责临时党支部建设,为奋战在外的科研人员化解思想、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难题,解决试验队员的后顾之忧。
在“葫芦娃七兄弟”驻守塔架的1个月中,临时党支部安排专人给队员送上热汤夜宵,递上御寒衣物。在荒无人烟的山沟中,有些年轻人会产生烦躁或紧张的情绪,临时党支部书记及党员骨干每天与大家聊天谈心,做好团队思想工作。
平时在上海承担研发任务时,小卫星中心党总支着力树立团队价值观。总师把回家当“出差”、上班当“回家”,有的人一再推迟婚期,有的家在外地、休完产假就只身一人回到上海投入工作,更多人则把加班当作家常便饭。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有一年几乎每个科研人员都工作了400多天,扣除节假日,几乎把1年当作2年用。为了保证科研人员的健康,中心只能出台规定,每周强制放假半天,每天晚上加班不可超过10点,回家只许叫出租车,不许自驾。
虽然忙到没有双休日,收入也不高,可当科研人员看到自己的思路、设计真的用到了卫星上,还随卫星上了天,这种成就感难以言喻。(作者 耿挺) 【来源】上海科技报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08.07.2016 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