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区邻里如老朋友 热心肠打破"老死不相往来"
楼里邻居要用车,只要在微信群里喊一声,立马有人主动提出愿意免费送接;年轻父母白天要上班,隔壁邻居便主动提出帮忙接孩子;谁家有人遇到病痛,可以在微信群里咨询……在宝山区的保利叶语小区132号楼,一幢楼内的72户居民间正上演着一出新时代的“七十二家房客”的故事。日前,记者专门走访了其中几户人家,听他们讲述了入住两年多来在这里发生的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
陌生人之间的那一声问候
时间退回到4年前,当时的保利叶语小区刚刚开盘,前来排队购房的人络绎不绝,外地来沪打拼的年轻律师小别就是其中一员。“那时候来买房的人大多跟我的想法一样,这里环境不错、交通便利,加上房型也挺好,买了以后都是准备自住的。”别律师至今还记得,选房那天正好是下着小雪,他还特意留心了一下未来的邻居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与别律师有着同样想法的,还有刚刚退休不久的尤阿姨。尽管对这里环境相当满意,但尤阿姨心里还是有点不放心,“都说住到新小区以后,周围邻居一般都是老死不相往来,可我们年纪大了的人都希望还是能住在一个‘熟人社会’里,家里有点事也方便邻里间相互照应。”
可如今在陌生人之间,要说出那句“你好”并非易事。从签下购房合同,到正式交房入住,中间要相隔近两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别律师联合了住在一幢楼里的几个年轻人,建立起了一个QQ群,彼此之间交流房屋建造的情况。可对于年纪大的尤阿姨来说,要想认识周围的邻居则并非易事。到了2013年年底,小区正式交房入住了,而装修期间成为了尤阿姨们相互认识的最佳机会。“大家都在装修,借着机会去各家看看,借鉴一下经验的同时,也能交个朋友。”就这样,居住在一幢楼里的陌生人们开始了第一声问候。
相识到信任的背后是热心肠
要让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找到彼此的共同点,成为可以彼此交心的朋友,再次成为了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新难题。“认识算是认识了,可毕竟大家之前并不熟悉,彼此之间还是留有戒心。”居住在504室的鲍阿姨,因为有副热心肠被大家选为楼组长。
“经历过装修时的互相‘搭讪’,邻居间彼此已经认识,但能否让大家坐下来成为朋友呢?”鲍阿姨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其他邻居的响应,借着刚刚入住的兴奋劲,大家琢磨着搞次活动让彼此能更深入的了解。2013年年底,在几个热心邻居的筹划下,楼组内组织了首场活动。鲍阿姨至今还记得,那场活动差不多来了有近百人,几乎住在楼里的所有居民都参加了。
借助活动,使大家更为了解对方。在这背后,则是一群热心肠邻居们的无私付出。楼里每次搞活动,在微信全发好后,茅阿姨还要每家每户去敲门落实,确保活动成功;德高望重的85岁的左老师,每次参加活动后,都要写一首诗发送到微信圈里与大家分享。正是在这批热心人的带动下,邻里之间从相识到信任。经过多次活动,楼里的邻居见面都会相互问好。最让尤阿姨感动的是,有一次他们要一早赶到人民广场,当时地铁还没那么早,年轻人小张知道后,二话没说便提出要开车送她们前往,然后自己再到宝钢上班……除了相互之间的帮助,整个楼组里的氛围也越来越好,邻里之间的矛盾也多能妥善解决。
邻里良性互动促良性发展
从最初的居民大聚餐,到如今的自发组织活动,楼组内的活动越来越多。从今年开始,楼组里还专门建立了两个微信群,老人群和年轻人群,这也成为大家彼此沟通的新桥梁。“我们楼里住着几个医生,平时老年人有个头疼脑热的,微信群里就能直接找到医生咨询;律师小别也成为了大家的免费法律顾问,谁家遇到点法律问题都会找他咨询,而他每次也都会热心解答;楼里的老顾、老张,为楼里提供水电修理工具,小修小补楼里互相帮助自己解决;小唐、小王主动关心老人,问寒问暖。”鲍阿姨介绍说。
居民间的良性互动,直接促进了整个楼组邻里关系的良性发展。在楼里,要是谁家有点麻烦事,立刻会有人主动提供帮助,甚至有的居民出去旅游,会将家中钥匙直接留给邻居,帮助看个狗、浇浇花等。“其实,如今的居民小区就是一个圈子,住在一起的邻居只要愿意融入,都能走进圈子。”律师小别认为,正是这种圈子效应,让彼此间加深信任的同时,有效解决彼此间产生的矛盾,真正体现了人们常说的远亲不如近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