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最好的年华送给西部
一年,这是一段不算很长,却足够让改变发生的时间。一年的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而对于一群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从2001年第一批同济学子肩负同济大学支教团的大旗奔赴西部开始支教活动,至今,已经过去了16年。一批又一批充满朝气的同济人,怀揣着青春的理想,用爱心包容,用足迹丈量,在最好的年华将自己扎根在了云南、四川、甘肃等省的土地上,践行自己青春的承诺。
爱洒元谋坚定笃行
飞驰的列车载着一位位同济人,奔向了祖国西部。穿越绵延的崇山峻岭,跨过蜿蜒的溪涧江河;这一幕幕场景,让从小在西部城市贵州遵义成长的陈俊百倍感熟悉。过去四年曾一次次从山区去向东部的他,这一次,前往了相反的方向。作为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元谋分队的队长,开始了在云南省元谋县第一中学一年的支教生活。
位于云南省北部的元谋县,是同济大学最早派出支教团的服务地,与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历史由来已久。支教学校元谋县第一中学位于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的元马镇,是县内唯一一所完全中学。而作为唯一一所完全中学,学校有着很大的升学压力。来到学校后不久,陈俊百便承担起了高三三校生班级的高考专业科目教学任务,与普通高考不同,三校生高考的总分为600分,其中专业科目分值占了总分的50%,为300分。这样的重任,对初入教职的他,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刚开始接到这项教学安排的时候,心里其实有些不安,对教材不熟悉,准备的时间也不是很多。能否胜任,自己内心是没有太多把握的。”面对这一个全新的挑战,他开始一步步研究教材,根据课程安排制订了教学计划,在一个多月的时间中,慢慢地熟悉了这一方小小的讲台。
元谋分团
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他和其他几名支教团的成员也一起承担了学校团委、教研室等处室的工作,并协助学校举办了如演讲比赛、成人仪式等各类活动。九月底,支教团的四位成员一起将来自同济大学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助学善款,送到了元谋一中五十余位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手上。对于支教团来说,这一份钱款,不仅帮助他们减轻生活上的压力,也传递了一份鼓励与希望。而这,正是他们来到西部支教的原因所在。
爱心助学仪式
陈俊百说,成为一名支教志愿者,在一年有限的时间中,到底最终会为学校,为这里的学生,或者是为自己带来怎么样的改变,或许很难预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自己和其他成员的这一份努力,不再仅仅属于自己,而是承载了许多人的未来和希望。在意义之外,支教,更多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一年的时间中,所做的每一件事虽小,但在前进的路上,将会步步坚定。
情系李庄不忘初心
一本叫做《酥油》的书,在第十八届支教团成员白梓迪心中埋下了对支教向往的种子。书中描写的在藏区支教的老师的故事,让他产生了强烈的意愿和殷切的期盼,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一名支教老师,利用自己所学,传授他人知识。
怀揣着最单纯的理想,8月26日,白梓迪和支教团的其他5名成员一起来到了长江边的这座文化古镇——李庄。从黄浦江畔的同济大学溯流而上,1900公里之距,就是万里长江第一镇李庄镇。一脉相承的缘分,似乎冥冥之中注定了李庄与同济77年的情谊。从抗战初期,李庄慷慨接纳同济大学师生开始,它就成为了同济学子的第二故乡,而对在这里支教的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来说,这份家的含义更为深刻。
李庄同济大道
李庄中学位于李庄镇中心,分为初中部和高中部。而支教团的6名同学将会在初高中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展开这一年的教学工作,此外,他们还将参与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2016年是同济研究生支教团奔赴李庄中学支教的第11年,10年来,已经有49位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地域却心怀共同理想的青年学子在这里奉献了自己最好的年华。他们不仅在教学岗位上工作勤勤恳恳,也作为李庄与同济的桥梁,通过两校间的互动续写着同济与李庄的故事。
对于白梓迪来说,来到李庄,可以说是服从志愿安排的一个巧合,但真正望见了江水澎湃,步入这所他将要陪伴一年的学校,教师这一身份的使命感油然而生。白老师任教李庄中学初一7班的地理,“也许有的老师认为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是用来讲纪律的,但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刚上初中,首次接触地理的初一学生喜欢上这个学科”。为了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设计专业出身的他又一次为了备课熬夜了。
李庄 地理课上
“幸运的是,我们班的孩子们活泼可爱又不失纪律,刚进入中学的他们对地球的知识充满好奇又富于想象力,回答问题争先恐后,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我开始感受到,一堂精彩的课程不仅仅需要一名教师在办公室里的完善备课,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的自信展现,以及对于学生的充分调动。走出了第一步,感觉淡定自信了很多。”上完第一节课的白老师终于如释重负。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也纷纷迎来了自己的第一堂课,大家课后兴奋讨论着学生的反映,给对方提供自己的经验,探讨该怎么管理上课过于活跃的同学,回忆自己学生时代学习的经验方法。
教师的生活几乎是两点一线的。每天早晨,临江的宿舍总会听到江边操场体育生们的训练声。这时候远眺长江,江畔连绵的山峦还躲匿于朦胧的晨雾里,而对于他们,新的一天就已经开始了。团队中负责英语教学的老师还有带领学生早读的任务,需要更早到学校。每天,白梓迪和他的队友们——这些李庄中学的新老师,都要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工作,而这个过程,也是他们学习如何做好一个老师的修炼。总有一些上课调皮的学生和后进的学生令白梓迪苦恼不已,他会耐心地与孩子交谈,通过鼓励或者严厉的批评引导不同的学生。而教师这条路,对于行走其上的白梓迪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开学虽不到两月,支教团的成员们已经参与了教师节、军训、校学生会干部选举、礼仪比赛训练等等活动的组织工作,他们成为了李庄中学学生工作组织的中坚力量。课间活动时间,他们也会与学生、老师一起打球,通过课堂和日常活动中的交往,他们正在逐步融入李庄中学。而在这里生活的两个月里,支教团的成员们早已成为了李庄人。走过无数次的古镇石板路,总是阴郁飘着细雨的天气,穿梭街巷耳边的叫卖声,或者是一碗热气腾腾的宜宾燃面,生活的平静和教学的热情——这些拼图组合成了这些李庄新教师的新生活。最重要的是,他们对于李庄的感情,扎根在学校,付出在对每一个学生的关爱里。
同舟共济团结一心
从同济到团结,便是从一个家走向了另一个家。支教团结分团三个人第一次来到团结的时候,在大巴上就看到了公路旁的同济校徽,以及那句如使命般刻成员们心中的“同舟共济·团结一心”。一路尝试了各种交通工具后的疲惫,在看到最为亲切的同济元素时不知了影踪,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一年生活与工作的憧憬。
转眼,在团结一年的时间不知不觉中被偷走了1/6。典型的团结一天从6点55分天还黑黑时候的早读开始,开始日均3-4节课、辅导学生、处理学生工作,因为不愿将就、不想马虎,每天三个人回到宿舍的时候都已经是十一、二点。于是回到宿舍大家最爱彼此说到的一句话是:“感觉身体被掏空,每天都在用生命在燃烧。”尽管如此,他们都知道自己心中,也知道彼此心中这两个月感受到的爱,收获的感动远多于此。
学生中秋节礼物
云龙县团结初级中学,校址在团结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三十五公里,素有云龙“东大门”之称。学校坐落于关坪河东岸,背靠施家村挑水梁子山。教学上覆盖团结乡五个村民委员会,约1.1万人口,其中主体民族彝族(俗称佬倵族)占76.78%,白族占15.61%,汉、苗、回、傈僳等民族共占7.61%。学校现有教学班9个,学生420人,设有6个教研组。在学校现有的9个教学班中,研究生支教团的三位老师就覆盖了8个班级的教学工作,教学科目涉及到历史、英语、美术等,包括初一、初三年级所有班级的历史课程、初二年级的英语课程以及全校的美术课程的教学。这对于初上讲台的三位老师来说,既是面对的挑战,更是肩负的责任。
来自浙江宁波的顾乾恒有着江浙男生典型的文质彬彬和书生气。初中的孩子总是免不了有些淘气,初到团结时候的他总是被淘气的孩子们惹生气,但脾气格外温和的顾老师不打不骂、不凶不吼,舍不得凶自己的任何一个学生。做那个最心疼学生的老师,学生生病时候的左叮咛右嘱咐;不懂的题目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讲解;语重心长地聊天谈话。他说,越多的相处越让我从心底里疼爱那些孩子们,哪怕常常惹人生气的那个淘气孩子,他最本质里的那份可爱也能让你感受到每个独特生命的魅力所在。那些淘气的孩子们从一开始的不听话慢慢的开始越来越理解和喜欢这个温柔的老师。
杨淼来自甘肃定西,来自西北的他,血液中流淌着一股韧性。课堂上的杨老师很严厉,但严厉中却也有一份的温暖的柔软。“你们说怎么说学生才更容易听懂?”“顾老师,你的课上到哪里了?”“哎,XXX上课精神为什么总是不集中?”办公室、宿舍里最爱谈论学生的是他;说起各个学生的特点如数家珍的是他;常常上一秒还在生气和自己较劲生闷气下一秒默默拿上课本去给学生讲题的也是他;常常抱怨过学生不认真讲题时候却又总是不厌其烦还是他。他说每天站在讲台上,看到座位上的同学们,就想到曾经的自己,一幕幕就像过去故事的重演,初中三年是最天马行空、最可爱的辰光,希望自己能够让这些孩子比自己走得更长远。
来自贵州的陈丹霞老师说自己是在西部长大的孩子,注定和西部这片土地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所以要带着在同济四年蜕变得更好的自己回到西部,滋养心中魂牵梦绕的乡愁,也为沉淀更好的自己。她说,最长情的公益是让它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把服务和同理变成一种习惯。初出茅庐就接手了三个毕业班的历史教学,心中既有欣喜也有担忧,担忧完全没有教学经验的自己一上手就是毕业班的中考科目,但又欣喜可以陪这群孩子走过他们中学时光里最难忘的一段路。唯有更勤奋、更用心才能够不辜负这份信任和期待,于是早出晚归成了工作的常态,认真备好每节课、认真探索每一种学习方法、用心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用心了解和关心每一个像弟弟妹妹一般的孩子。
备课
2016年是同济支教团在团结的第三个年头。三年,每一个来到团结的同济人从这里带走的是生命里抹不去的最为珍贵的人生回忆;三年,留下来的是每一个团结人心中对同济和同济人的那份特殊情愫;三年,同济人和团结人用时间和行动书写了“同舟共济·团结一心”,也用点滴积累起了信任与关爱。每次去买菜做饭的时候,买菜的阿姐都会多送他们几颗葱;去吃饵丝的时候,卖饵丝的阿姐也总会给他们多加点菜;核桃熟了的季节宿舍里总是堆满了老师们送来的核桃;离家的中秋也因为学校老师们给的问候的月饼而倍感亲切。
来到时便开始遗憾,一年太短,我们只能是孩子们生命长河里短暂的陪伴,所以格外珍惜,所以每一天都格外用心用力的工作、生活,所以每一节课都希望竭尽全力、倾尽所有。“征途变作归途,他乡终成故乡。”曾经的征言早已变成了他们心中对团结情愫最好的表达。
踏上西部这片热土,已经两个月了。而这一群同济人,也在西部扎下根来,传递着知识,传递着希望,也将自己的痕迹留在了西部。他们不仅是一个群体,更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代表着青年学子服务西部,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建设发展的决心与热情,也代表着同济人“同济天下,青春无悔”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