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伴侣过多易感染HPV病毒 导致宫颈癌高发
癌症严重威胁大众的健康,但并不意味着死亡,随着对癌症危险因素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而是可防、可控的疾病。不可否认,当今社会谈癌色变仍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恐惧、抗拒、病急乱投医……这类错误的认知可能影响到人们参与癌症筛查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癌症的早期治疗。今天我们特别请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教授带市民了解肿瘤的发生与防治。
癌症的发生
源于自身细胞的叛变
就像每个人的性格生来不同,每个人体内的细胞也是“特立独行”,它们有的性情“活泼”;有的较为“懒惰”;还有的原本是个“品性良好”的细胞,但在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下,渐渐地由善变恶,成为了人体自身的“叛变者”。
是什么诱惑了那些正常细胞“叛变”了组织,引发了癌症。郭小毛教授表示,这其实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造成的,但不可忽视的是,人体自身不良生活和饮食方式往往是诱发诸多细胞变坏的主要诱因。例如长期暴露在紫外线的辐射下,会导致皮肤癌的发生;烟草中含有数十种致癌物质,是公认的致癌杀手,吸烟与肺癌、胰腺癌等肿瘤的发生有着显著的关系;长期进食红肉,有一定的致癌作用;喜食刺激性食物(烈酒、醋、辣椒)等与食管癌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性生活过早、性伴侣过多,易感染HPV病毒,导致宫颈癌高发。
除了“叛变”的细胞,还有一群细胞它们天生就是一个“坏小子”,只不过“儿时”的它没有本性大暴露而已,等到长到一定阶段就突然爆发。郭小毛教授举例道,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某些肺部肿瘤中,女性和不抽烟人群高发的背后往往都是这些深藏于肺部细胞中的“坏小子”与生俱来就存在基因缺陷,某些细胞的基因突变虽不能马上变成癌细胞,但其本身就是藏在身体中的一颗“炸弹”。
郭小毛教授告诉我们,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叛变”的细胞,都有着很强的遗传能力。研究发现,10%-15%的大肠癌发病是由家族遗传所致,亲属中有患大肠癌患者的人,罹患大肠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4倍,如果多名近亲患大肠癌,就可以归为大肠癌高危人群。另外,一些癌前病变也可能通过遗传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提升癌风险。比如腺瘤性息肉极易转化为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就很容易通过遗传导致后代有同样疾病,具有此癌前病变基因的人,患结直肠癌的几率相对较高。
及早发现
可将“叛变”细胞扼杀在摇篮
如同罪犯都是一步步深陷泥潭那样,一个好的细胞变坏成为癌细胞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治疗,可将叛变者扼杀在摇篮。目前已经有多种途径可以在细胞“叛变”之初发现其蛛丝马迹。郭小毛教授建议道,癌体检就是发现早期肿瘤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45岁以上的女性每年一次钼靶检查,每月坚持自检可以及早发现乳腺癌;中年男性每年一次PSA水平检查和直肠指检可以发现前列腺癌的早期症状。特别是对于有家族史,或者是有癌前病变家族史的人群,更应该重视癌体检。发现癌前病变或者风险因素及时处理,可以防止癌变的可能。此外,日常生活中发现身体的异常也应该提高警惕,如肉眼血尿应该警惕泌尿系统肿瘤的可能;突发的糖尿病应当警惕胰腺癌的可能。
一旦发现患癌的蛛丝马迹,应当及时到专科医院接受规范化的治疗,以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郭小毛教授强调,在这过程中需要注意细胞“叛变”的原因千差万别,品性也各不相同。这也就意味着,医学手段在攻克这些“捣蛋分子”的时候需要采取区别对待、联合作战的方针,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准医疗。我们知道,有的“捣蛋分子”惰性极其强,我们不必采取毁灭性的打击,相反我们可以通过随访或者采用温和武器将其控制住,束缚它,让它和我们正常的细胞和谐相处。有的“坏分子”往往品性恶劣、极易发生转移复发,为此我们可以将多种“武器”联合使用,先用手术刀将其病根从身体的大家族系统中铲除出去,然后通过放疗或者化疗等方法,将它周围那些依旧潜伏在身体中的“盟友”,牢牢地控制在方寸之间实施剿灭。
自从有了12个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
每一个癌症患者的情况都不一样,即便是同样病理分型的患者,可能身体对同样的药品的耐受情况不一样,心理承受情况也不一样,家庭情况和护理状况也不一样。于是,量体裁衣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已经逐渐成为肿瘤诊治的共识。郭小毛教授告诉我们,十年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12个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应运而生,它们分别是乳腺癌、大肠癌、胰腺肝胆肿瘤、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胸部肿瘤、胃癌、头颈部肿瘤、淋巴瘤、妇科肿瘤、鼻咽癌、甲状腺癌、软组织肿瘤12个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
在不打破原有科室的体制下,医院将来自外科、放疗科、肿瘤内科以及各诊断部门的医师分配至各个团队。即每个多学科综合治疗组都有一位首席专家,由他作为该癌症诊疗的领头人,带领专家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团体,在相关领域内对各位患者进行个体化的综合治疗。他们每周都会进行一次多学科病例讨论会,针对疑难病例,来自诊断和临床一线的医生各抒己见,旨在通过大家的共同商讨,为患者制定出最适合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周期。这就如同多个兵种的联合作战。研究者们也在此不断探索,让肿瘤患者的疗效不断得到提高,也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更多生存的希望。
可以说,这种诊疗模式的改革,直接的获益者就是患者。郭小毛教授表示,这种模式的推行和应用,进一步将多年倡导的个体化综合诊疗变成了现实。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环环相扣,从诊断、外科治疗到后续治疗都能无缝连接。更为重要的是,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专家会以疗效最佳和生存质量较好作为综合治疗方案制定的评价标准,充分结合个体情况,给予一份个体化的方案。
郭小毛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质子重离子中心)院长,肿瘤放射治疗科教授。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核学会上海分会影像与放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放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乳腺肿瘤和腹部肿瘤的放射治疗,尤其在乳腺癌、前列腺癌、恶性淋巴瘤等肿瘤疾病的放射治疗及综合治疗方面有较深的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个市级科研项目,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在国内外肿瘤权威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