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民安教授导演纪录片《米歇尔·福柯》在沪首映顺利落幕
9月23日下午2:30,汪民安教授所执导的纪录片《米歇尔·福柯》之上海首映会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行政楼报告厅顺利落幕。首映会由上海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高原学科、上海大学批评理论研究中心主办,特邀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制片人张珂玮主持。观影人员不仅来自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院、外语学院、温哥华电影学院和艺术学院等多个人文社科类专业,还包括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同济大学等众多沪上高校师生,甚至有专家学者专程从北京、西安远道而来,现场共计四十多位教师以及三百多名学生。由于首映典礼参与人数爆满、座无虚席,J102会议室作为首映会临时分会场进行同步放映。观众的热烈追捧不仅反映出当代中国读者开始重新审视和反思福柯留下的文化遗产,再度感知福柯的哲学与人格魅力,新的一波“福柯旋风”更映射出青年一代持续高涨的理论与学术热情。
米歇尔·福柯不仅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在历史、社会、文学、艺术、政治学、法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汪民安教授所导演的《米歇尔·福柯》时长共计83分钟,分为“人之死”、“权利/知识”以及“自我技术”三个主题,其间仅以皮埃尔·布列兹的《双影对话》作为过渡性背景音乐。纪录片主要由福柯生前大量的访谈视频和对众多有影响力的福柯研究者的专访所组成。其中,福柯的终生伴侣德菲尔则选择刻意避开镜头,以音响资料的形式出现在记录片里,为不知情的观众带来了不少未知和神秘色彩。如果说本雅明的梦想是写一部纯粹由引文构成的书,那么汪民安导演则完全简化了电影拍摄技巧,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裸片记录的手法,以一种“让哲学开口”的形态呈现在观众面前,让思想获得了一种可见性的形象。此外,他还力求一种拍摄的偶然性,即不注重任何布景,让被采访者以一种最自然、最贴近生活的状态进入观众视线。
首映会结束之后,汪民安教授还当场与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当主持人问及拍片缘由时,汪导打趣初衷是为了上课;而为什么选择福柯,则是因为最对胃口。他还特别谈到,福柯在辩论、对话时的迷人姿态——那种举手投足间特有的哲学家气质,是最打动和感染自己的地方所在。
随后,同济大学的王鸿生教授首先发言,认为正是“运动着的”福柯以及他的同代法国哲学家,将信息零散化时代的人们带入到一种思考状态中来。而华东师范大学的姜宇辉教授则谈到寻求新的哲学和生命途径,上海大学的刘海波教授表示福柯的研究方式所给予我们最大的方法论的启发。接下来的自由提问环节中,现场同学不仅表达了自身的影片观感,更是直接对话汪民安教授,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不乏智性的探讨,又充满着欢声笑语。至此,整场活动在观众意犹未尽的精彩体验中完美谢幕。
福柯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福柯思想的回想却永远盘旋在现代社会的上空,我们所历经的每一个时代也都是福柯的时代,对福柯的探索与挖掘还将继续前行。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已死”,但福柯不死。(文/彭庆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