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书院导师金理和他的2012班学生们 ———志同道和味悠哉

07.05.2015  13:11

中文系副教授金理是位标准的“80”后,出生于1981 年。这让他为任重书院的90 后们当导师时毫无违和感。

走进金理老师一尘不染的办公室,笔者几乎已经可以预期到一个标杆式的对于这次导师采访的回答:偶尔参与一下学生活动、给学生做一些学术科研入门指导的小讲座……

然而,担任中文系2012 级班导师的金理老师在谈及自己的书院导师工作时,令笔者瞠目结舌———优秀的他遇到了一拨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成长经历相似:热爱自己的专业,投入了极
大的热情与精力,还有一路上遇到很多良师的帮助指点。

班内学生几乎都是提前被录入复旦,对文学、文艺的热情与见解也比一般同学更深。这样的师生相遇,使“学术”成为天生的氛围。金老师认为自己很幸运,面对这样一批文学基础、文学素质已经极高的学生,他不需要再做通常意义上的导师工作,不需要太为这些学生操心。他做得更多的是交流和融合。“他们生在一个很好的时代,并且大部分人已经有十分明确的未来的发展规划了。所以我在学术上的引导较少,而在别的方面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帮助。”这个班级极高的专业素质可能在整个复旦都是较为特殊的,所以,担任这个班的导师,让金老师觉得非常快乐,也非常安心。

金老师曾经为想要出国留学的同学组织过一场小范围的讲座,因为出国留学能够让这批优秀的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来认识这个世界,所以金老师很早就想尽可能让有此打算的同学多了解申请国外高校的流程、所选导师的研究、论文与课题的准备,他邀请了自己在哈佛留学的同门、曾经申请到美国一流高校的友人给同学提供了建议与帮助。而同学们的自主性与责任心也非常强:班内有几位同学每天都在微信平台上发布就业信息、与实习有关的内容,很少间断;另外一些同学又会专门负责推送与出国留学的相关内容。采访中,金老师对这个班级的学生一直赞不绝口,他认为除了优异的文学素养,这个班级同学对自身的前景、规划也十分明确。

这个优秀的班级给金老师带来了做为导师的快乐。作为一位80 后的年轻导师,金理老师与班内同学的互动也十分有趣:交流时多以笔名相称,以至有时甚至想不起学生的原名;而关于这些独具个性的同学,金老师也有许多奇妙而深切的记忆,例如一位笔名“企鹅”的同学在某次班会上要上台交流,没有任何准备,手上也没有任何材料,走上讲台却口若悬河,一边滔滔不绝一边写满了整块黑板,当场“镇”住了大家。

金老师一再说在学术上,他虽为导师,但与同学们的关系不是引导而是交流。他经常阅读学生所写的论文与作品,针对他们已经博览经典的情况,他常常推荐一些当代性比较强的讨论;在博客上与学生们展开公开讨论;组建了读书小组,已提交“书院经典研读计划”(《上课记》);在微信上同学们广泛交流,了解学生们的动态。“他们的辅导员很负责,学生自己规划也强,我主要是为他们多提供一些渠道。”

这样“为师的快乐”让金老师很喜欢做书院导师,当然,对于以后可能辅导的其他班级的状况,金老师表示自己虽然还没有系统考虑过,但是会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对“引导”方式作一些调整。

优秀的导师与优秀的班级与学生相遇是一种幸运。金老师带领的12 级中文系创造了一种师生关系的新模式:导师与学生之间不一定是非常刻板严肃的师徒关系,也能是这样一种轻松、不需要太多其他干涉的关系。老师与学生形成的颇具古代文人士风的氛围,让他们都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