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编者按:“双创”社会亟须创新型人才。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无疑是给学子最好的精神食粮和对教者的最佳褒奖。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和长期的专业积累在课堂上传授和启发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正是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共同成就了课堂的精彩。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党委宣传部联合人事处和学校工会共同邀请教师代表,谈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对教学生涯中学生关于课堂教学代表性问题的回应。
朱为群,上海财经大学税收系主任、教授、博导,兼任全国税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税务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理事、中国财税法研究会理事等职。上海市曙光学者。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理念过于强调标准化、批量化、缺少个性的培养,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安全感和信心,不大愿意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容易从众,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和学生之间也有一定的距离感。
独立思考能力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尤为重要,因为高等教育不仅需要传授更深入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倡导更宽广的价值关怀。中小学教育把成熟的知识教给学生,而高等教育追求新知识的探索和产生,强调未知性、不确定性和独立的价值判断。因此,现代高等教育的功能以及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应该是多元化的。
在我看来,教育的功能首先是发现。以发现为基础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基于学生的天赋特点,通过引导、鼓励和必要的帮助,进行因材施教。
发现之后是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用心跟学生交流和对话。这种交流和对话,不是一厢情愿的感情释放,而是平等尊重基础上的关怀和照顾。
我在财税领域进行研究和从教近三十年。这个学科特别强调公平正义的价值关怀,所以我在教学中也很注重给学生传递这些理念。解决财税问题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如果没有平等待人的基本思维,制度设计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公平正义、平等待人是我们社会学科讨论公共问题的基石,也是普世的价值准则。
这样的价值理念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平等对待他们的基础上建立交流和对话,使学生在与教师平等的互动中完成知识的获取和价值理念的树立。网络化时代到来以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法日益增多,接受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但是,因为传统的教育基本上就是听教师的,教师讲的就是对的。这样的观念在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所以,我一直不太赞成学术权威的说法,要求学生不唯书、不唯上。
在知识传授功能相对弱化的今天,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传道”和“解惑”方面,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其一,教师的长处在于见识广博、经历丰厚,了解专业领域的前后变迁,能分辨出知识的含金量,而学生可能一下子判断不出来,因而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其二,学生的学习通常是碎片化的,教师可以通过系统的教学,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关联性;其三,很多学生对学习一知半解,以为自己弄懂了,其实并不明白知识背后的根本原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为他们解答疑惑。
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我通常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于一个研究课题,要学会逐层剖解,将大问题层层细分为许多小问题。这种细分问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独立思考很有帮助,能使学生始终围绕问题来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教学工作者应该有较大的宽容度,给学生折腾和试错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案。即使学生的观点与教师或与主流观点不同,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是值得赞许的。
教师还有一个功能是督促学生。人难免有惰性,如果没有压力就容易松懈,但是学习必须是要付出才能得到收获。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课堂活动等方面的严格要求,推动学生往前走,让学生既有紧张感,又不至于对学习产生恐惧。
著名教育家林汉达说:“教育,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青年一代,更重要的是启发青年,独立思考,立志把社会推向更进步的时代。”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天赋,点燃学生的思想,尊重每个学生的自由选择,并帮助他们梦想成真。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生陈倩: 我常常感觉独立思考能力受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如何能够确保自己思考的出发点和方向本身是正确的、有意义的呢?
朱为群:多阅读、多观察、多比较。思考的出发点和方向是否正确,本身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人不能保证自己所说的都正确。重要的是要说真话。说真话永远比说正确的话,更有意义。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生何雯哲: 老师您提到因材施教非常重要。不同学生个体差异较大,而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那么要如何在因材施教的同时兼顾众多学生呢?您在两者之间是如何平衡的?
朱为群:在现代社会中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是比较困难的,我在这方面做得也不是很好。在课堂上我比较关注有个性的学生,鼓励其充分发展其特长;对于所指导的研究生,主要顺应学生的原有基础和天然禀赋,鼓励学生做他自己喜欢做的研究。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杨漾:朱老师,向您请教一个现实的问题。如果我在课堂上发现老师的错误,应该怎么做?如果是您,愿意学生直接指出,还是课后再单独告诉您?
朱为群:我鼓励学生及时指出老师的错误。我非常乐意学生在课堂上指出我的错误,我认为这是对我的一种帮助。你可以举手示意,向老师说明你发现的问题。当然,事后单独跟老师说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生张黎: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怎么看待这句话?传统文化使学生对教师存在敬畏之心,如何才能打破自己心里的障碍,和老师平等对话?
朱为群:这句话是要提高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树立老师的权威,以便学生听老师的话。但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不敢质疑老师的话,这不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我的硕士导师经常说要“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这给了我很大的勇气。
(供稿:黄娜(学) 供图:黄娜(学) 编审:李卫 收稿日期:2016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