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乡村游 如何火起来
这个小长假,朋友圈里晒得最多的,除了阅兵场面,就是旅游照了,反映出上海市民出游热情和消费能力之旺盛。在这个短暂假期,上海人出游都去了哪里?粗略统计了下国内周边游情况,去苏浙的多,到上海郊县的少。
在都市旅游层面,上海已领先全国,但在乡村旅游层面,却落后于周边,形成了上海市民休闲到苏浙的局面。诚然,苏浙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青山绿水的自然资源优势,但上海自身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的重视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经济新常态下,上海不仅要做好都市旅游产品,也应该有打得响的乡村旅游产品。
上海拥有全国出游力最强、旅游阅历最丰富的旅游客群,同时也是最早迈入休闲旅游的客源市场。如何休闲?离开水泥森林的城市,到乡村去,体验那浓浓的乡愁。可以说,到乡村去休闲越来越成为上海市民的必需品。
从国际邮轮到迪士尼,从南京路到陆家嘴,“高大上”的旅游产品,上海从来不缺。不过,上海的都市旅游产品是给全国人民准备的,即使是迪士尼,可以预期未来数以千万计的游客中绝大多数来自全国各地,上海市民不可能一年多次到迪士尼休闲。现在,上海市民的休闲出游,大多选择去苏浙或更远的地方,最重要的原因是上海郊县没有足够的、与需求相匹配的旅游产品提供。可以说,上海市民是被“挤出”上海去休闲,这是一个无奈的现实,也是“十三五”时期上海旅游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可以预见,未来伴随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落实,上海市民的休闲需求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黄金周、小长假乃至周末都将产生大量的乡村休闲需求。要让市民能在“家门口”休闲,就要做大做精乡村旅游业,打造出数量可观的乡村旅游精品。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明确提出在新形势下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并借此提升农村经济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将农村事业与中国的现代化相协调。上海也存在城乡二元矛盾,虽然农村人口不多,但是农民与城市人口的收入差距不容忽视。在上海乡村发展旅游业,既能让农民通过旅游致富从而分享到生态红利,分享到改革红利,又让城市居民能够在家门口满足休闲需求,这是一个多赢的解决方案。
未来,上海旅游重在提质增效,而乡村旅游却可以成为发展的新亮点和增长点。如果能在郊县打造出一两个5A级景区,形成数个大产品,也将有助于吸引国内外游客到郊县旅游。因此,上海旅游要兼顾都市旅游和乡村旅游,要兼顾国内外游客和上海本地市民的休闲需求,实现“两条腿走路”。
德清的裸心谷、安吉的帐篷客、无锡的田园东方……长三角乡村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规模越来越大。上海乡村旅游怎么赶上?改革创新是唯一出路。
首先从战略层面要重视,上海要兼顾都市旅游和乡村旅游。虽然乡村旅游对上海整个旅游品牌的加分效应不是很强,产值不是很高,但是发展乡村旅游解决了农民的致富增收,满足了市民的休闲需求,事关上海旅游产业发展的大局,更事关市民和郊县农民的民生与福祉。
在产业布局层面,上海旅游要发掘地理优势,比如可以发展“一体两翼”的大格局,以主城区的都市旅游为主体,以崇明的生态岛旅游和金山、奉贤的滨海乡村旅游作为两翼,形成上海旅游发展的新格局。崇明岛在长江之上,金山、奉贤则临滨海,通江达海,形成特色。
当下,苏、浙规模在数千亩的乡村旅游产品不胜枚举,上海则大多是百八十亩的小型农家乐,原因何在?浙江善于用好用活土地流转、土地整治和土地转换等政策,比如通过旧房集体收购和土地复垦等办法,保障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同样,洪崖洞能成为重庆市的标志性产品,也在于创新。这些经验,值得上海学习借鉴。上海有不少乡村旅游产品,但已经老化,面临转型升级,要系统梳理资源,结合新需求,引进新业态,形成产品优势。虽然上海已经开发出房车旅游、水上飞机等新业态,但是还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
上海市民寻求乡村休闲必将成为一种常态,消费需求已然升级。上海应积极创新,引进创新业态,加大乡村旅游发展力度,为上海旅游拓展新的空间。
作者 郑世卿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