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每天数百家长去人民公园为子女寻找另一半

22.02.2015  11:36

  随着剩男剩女的增多,相亲在当今社会变得越发火热,并以其高效快捷的特点广受推崇。然而,相亲并非是最近几年才流行的婚俗,中国的相亲文化其实颇有渊源。

  相亲礼俗起源于择婿。父亲看到某个青年男子各方面条件不错,有意将女儿许配给他,便主动谈及婚事。春秋战国时,史书开始载有择婿之事。到了汉魏六朝,择婿礼俗十分盛行。汉高祖刘邦即是吕后父亲吕公亲自挑选的女婿。宋时《梦梁录》中亦有相亲方面的记载。这些阶段的“相亲”,一般指男女双方家长相见,并未说是否相看婚姻当事人。

  到了明清时,相亲则是专指相看当事人。相看未来的女婿,女家多是由父亲出面;相看未来的儿媳,男家多是由母亲前往,这样相看也较为方便,也有委托媒人或至亲去相亲的。相看时男女当事人有时知情,有时不知情,这要看父母是否开明。

  上海开埠后,对旧有习俗加以摒弃和改良,大多是由男女双方,经人介绍,在约定地点,互看人选。另外也有男女双方自己结识之后,约定地点,请双方家长来识看一下,也可称为“相亲”。双方相看满意后,还要请德高望重者来作媒人正式说合。女家表示同意后,男家便要行“小礼”。

  申城深厚的相亲民俗,也带动了相亲联谊活动的兴起。去年年底举办的万人相亲会,13000多名社会各界40岁以下的适婚单身男女报名参加,两天时间内有近30000名单身人士和亲友相亲团参加了现场各类相亲交友活动,大家都在人群中寻觅与自己有眼缘的人。

  名声鹊起的人民公园“相亲角”内的主角则是热心的家长,每天数百名家有“待嫁女”或“等娶郎”的父母来到此处。参与的家长都不约而同地带着儿女的近照,胸前挂上牌子。尽管“亲家”难觅,但父母爱子女之心相通。家长之间互相交换信息,交流心得,为子女的终身大事殚精竭虑。

  集体联谊会则由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由于各个单位条件都不错,活动形式多样,氛围轻松,深受年轻人欢迎。通过一起做游戏,在活动环节中加深了解,或许一段感情由此萌芽。

  今年,上海还将针对不同年龄、层次、需求、区域的单身群体,更多开展以定期定时、分批分类、常态化、区域化等为主的专场交友服务。每季一次的“为父母解忧,为子女寻亲家长聊天会”等常规相亲活动亦将保留下来。

  其实,全国各地都有独特的相亲活动。四川北川此前举办了羌城相亲会,青年小伙追到心仪女生需闯过三关,包括从姑娘手中抢过香包并挂在树杆上、击鼓传情过高山、背上恋人情定羌城。南宁相亲会中,单身男女来到江南水街,认真填写情缘卡贴在情缘墙上,之后仔细浏览其他相亲人士的资料,并记录下自己中意的对象的联系方式。北京50余名公务员参加了一场“嗅觉”相亲会。参加者都用眼罩蒙住眼睛,再戴上面具。然后,屋里关灯,每个人仔细甄别异性散发出来的气味。如果女士找到属于自己味道的男士,就可以轻拍他三下,邀请其参加接下来的活动。双方蒙眼参加“心有灵犀”、“危情应对”等一系列的活动之后,选定情侣并将定情锁送给对方作为信物。

  在新春佳节与亲朋好友相聚时,单身的男女总会“被关心”一个问题:“有对象了吗?终身大事是否有眉目?”在过去不久的西方情人节,受到他人秀恩爱晒幸福的“打击”,不少单身男女自己也的确想找个合适的另一半“脱单”。既然如此,就让我们在新年主动行动起来吧,或许不久之后你就可以拥有完美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