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发起公募或违法 13家网络募捐平台获认证

05.09.2016  13:35

  ■本报记者 黄尖尖

  我国首部《慈善法》9月1日正式实施,13家慈善组织经社会公示,正式成为官方认定的首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

  根据 《慈善法》 规定:“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这就意味着,未列入“白名单”的互联网平台如果继续承接慈善组织的募捐委托,则可能涉嫌违法。

   合法的界限在哪里?

  未来个人或其他平台想发起募捐应怎么做?

  “界定的标准就是资助对象是不是一个特定的人。”上海慈善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马仲器律师说,“慈善活动可分为公益慈善和私益慈善”。公募,即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以大张旗鼓、广而告之的方式在全社会进行劝募,以资助社会上的某一类群体,属于公益慈善。“这种公募性质的网上信息平台发布行为只有民政部认定的这13家网络平台方可以组织进行,同时,可以在慈善组织的网站发布募捐信息,其他平台一旦发布即属违法。

  这是不是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在微信朋友圈上向大家寻求的资助都是违法的?马仲器表示:“个人之间的求助还是允许的,定向捐赠给某个特定的个体的行为属于民间互助互济行为,也属理论上讲的 ‘私益慈善’概念。区别就在于是多对多还是多对一。”马仲器指出,“比如不是13家平台之一的某个微博大V,可以发布信息呼吁大家去救助某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这属于民间互助互济行为。但如果他要发起公募,呼吁全社会向大V捐款去救助先心患儿群体则是违法的。

  “白名单”生效以后并不会杜绝一切公益众筹行为,个人或其他平台想发起募捐,仍可以与这些认定的互联网募捐平台合作。

   官方认证能防止诈捐?

  官方认证了的网络募捐平台,将受到怎样的法律约束来防止诈捐和贪腐?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徐家良指出,民政部将在近期发布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平台管理办法》中对互联网募捐平台的权利义务作出较详细的规定,对所有进行互联网募捐的慈善组织进行登记证书、公开募捐资格证书验证,对身份加以识别。“制度规定与规范化运作双重保障不会出现诈捐现象。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一些非法组织披着“慈善”的外衣,从中收取较高的管理费,以此牟利。对此,徐家良表示,“互联网募捐平台在管理和运营方面需要费用维系,以前有的平台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是无可厚非的,但管理费比例过高肯定是不合理的。

  据介绍,如今为了减少社会的猜疑,确保募捐活动的纯洁性,民政部已作出统一规定,所有平台都不得收取任何管理费用,真正做到捐赠多少就到服务对象手中多少,中间没有过滤和截留。“目前这13家互联网募捐平台都已承诺 ‘捐款直接进入慈善组织银行账户或第三方账户’,募集到的钱一分钟也不在平台截留。一旦出现收取费用等现象,民政部门将会督查改进和警告,严重者会取消募捐资格。

  据悉,未来互联网募捐平台将会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收入:一是民政部认定平台的购买服务或补贴; 二是平台的广告费用或其他商业服务收入;三是平台所支持的公司或社会组织将承担适当的运营成本。“即使最好的东西,如果长时间处于收不抵支的状况,这项活动就很难得以坚持的。”徐家良认为这是合理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