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阅读大赛颁奖昨举行 沪家庭最爱读史类图书
1月18日消息:在上海市民的家庭藏书中,哪一类图书最多最广泛?答案是:文史类。昨日,在2014年市民文化节家庭阅读大赛颁奖及展演活动现场,记者获知,根据大赛5530余户报名家庭提供的资料,文史类图书当之无愧成为众多家庭阅读的第一需求。本次大赛评委之一、原市读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陈振民告诉记者,这说明现在的市民不仅关心实用类知识,对城市、民族、国家的历史也越来越有兴趣。
家庭阅读大赛 最高龄读者90岁
由宝山区主办的本次市民文化节家庭阅读大赛,共吸引了全市5530余户家庭报名参赛。除了知识分子家庭,报名的还不乏工人、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等,充分体现了爱阅读、无门槛;从年龄上看,报名户主年龄最高的是一位90岁老人,其余户主平均年龄也在35岁左右。
在昨日的展演活动中,主办方以“瞧瞧我家的读书环境”、“晒晒我家的读书清单”、“亮亮我家的读书宝贝”、“听听我家的读书故事”、“看看我家的读书成效”五个环节,全方位展示了阅读家庭的风采。评比过程中,评委们发现,市民家庭收藏最多最广泛的图书为文史类图书,对此,评委之一的陈振民告诉记者:“所谓读史明智,随着视野、胸怀的开扩,市民关注点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身边的人或事,开始关心纵横上下的历史,甚至是有关人类共同命运的话题,这是一种有良知,有责任感的表现,也是一个进步。”陈振民强调,读书的视野与阅读者对人生的要求相关,相当一部分科学家、院士,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外,往往都心醉于读史、读传记等人文知识,触类旁通,创造了一个“大写”的人。
记者了解到,除了文史类图书,儿童书籍也在家庭收藏中占有不小的比重,体现了上海家庭对儿童阅读、儿童教育的重视;有些家庭的收藏和个人爱好有关,如撕纸、连环画、音乐等;还有些收藏和个人职业有关,如医学、科技、日文书等。而从藏书量来看,市民家庭的收藏从几百本到数万本不一。藏书中不乏珍品,如长宁区一家庭藏有民国16年石刻版印谱《飞鸿堂》线装30册,奉贤区的一户人家收藏了道光七年官府刻本《康熙字典》、1935年版袖珍《英汉字典》等。
爱书奇人不少 阅读让城市更温暖
主办方告诉记者,通过此次大赛,发现了不少爱书奇人。闸北丁琰出身书香门第,酷爱自制书籍,不仅将父亲的笔墨印制成书,给孩子读的书籍也是自己一针一线缝制而成;嘉定区钱家村村民唐福青家中收藏图书杂志逾两万种,足够装满载重10吨的货车;闵行区七宝皮影戏传承人朱墨均自1963年初中毕业后回乡种田,“文革”期间将文史之类的书埋藏于地下,每当夜深人静时,挖几本书出来,偷偷阅毕后再埋回去。
嘉定区外来媳妇郑瑞英是典型的“在阅读中不断成长,进而改变命运”的人。家境贫寒的她,初中毕业就出外打工,艰难的生活中,她坚持背诵《新华字典》,最后通过成人高等教育成为一名本科生。如今她应聘到社区工作站成了一名社工,收获了美满的婚姻,建立起了幸福的家庭,她曾写道:“我住在寂寞城市边缘,但我不寂寞,陪伴我的是不多的几本世界名著,没有生意的时候,我一边笑着可怜的‘疯子’《唐·吉诃德》,一边为《死诸葛吓走活司马》而赞叹。”
在本次家庭阅读大赛中,阅读的温暖在几代人之间流淌。长宁区陈若豹是《资本论》第一个中文版的译者陈豹隐的女儿。昨日,她告诉记者,受父亲的影响,自己4岁就开始了阅读,阅读伴随了她一生,“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也让我变得充实、自信,生活充满乐趣”。如今,家中藏书3000余册,她最珍爱的书就是《陈豹隐全集》,此外,中外文学作品、地方志、碑帖也是她和先生的最爱,“父亲当年不仅是经济学教授,更酷爱文学,还写过小说,通晓5门外语,可以说,阅读让父亲的视野非常宽广”。
来自台湾地区的郑镇玲受母亲影响也从小爱读书,她的儿子自小患多动症,坚持不让儿子吃药的她,多年一直陪伴儿子阅读,久而久之阅读让儿子安静下来了,深受鼓舞的她,在古北推广亲子阅读,让更多的孩子沉浸于阅读中,感受知识的力量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