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野外科考摸清"家底" 上海219种鸟八成"过客"

11.04.2016  08:11

  上海启动“爱鸟周”,将开展“沪上我最喜爱的鸟”评选活动

  今年1月的上海两会上,市政协委员尹京苑、周保春的一纸提案,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评选上海“市鸟”的广泛关注。提案建议,将“震旦鸦雀”定为“市鸟”;市绿化市容局表示,将组织专家论证此事。记者从昨天的第35届“爱鸟周”启动仪式上获悉,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将启动“沪上我最喜爱的鸟”评选活动,为未来的“市鸟”评选做好前期普及工作。

  要评选“市鸟”,摸清本市的鸟类“家底”至关重要。在申城的蓝天下,有些什么鸟?什么鸟最多?什么鸟珍贵?哪些地方可以看到鸟……这些,都是市民很想知道的问题,也是本市鸟类保护工作者们在长达数十年的漫长岁月中,始终在调查、研究的内容。

   有文献记录的鸟类达445种

  “高楼林立的上海,究竟有鸟吗?”提起上海的鸟,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惑。

  当然有,而且还不少。根据2013-2015年“上海市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本市共调查记录到鸟类219种227619只,据此推算,全市每年共栖息各种鸟类460多万只。

  这还仅仅是在2年野外调查过程中,被亲眼看到、记录下的鸟。事实上,在文献记录中,上海出现过的鸟类更多。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就陆续有外国传教士出版关于上海鸟类记录的专著。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开展了大量的鸟类研究。

  截至2013年,上海地区有文献记录的鸟类种类数,已达到了20目70科445种。“将近100年前,上海鸟类记录为226种。刚解放时,上海已经记录到280种鸟。由此可见,上海鸟类的记录是越来越多的。”专家表示。

   八成鸟类是经过本地的“过客

  上海什么鸟最多呢?数据显示,上海地区最多的是候鸟,约占78%。其中,旅鸟和冬候鸟又是主体,分别占37%和29%,夏候鸟占14%。此外,留鸟和迷鸟,分别占14%和8%。

  “也就是说,上海鸟类家族中最多的,是南来北往的‘过客’。其中,东亚——澳大利西亚涉禽迁飞路线上的鸟类,主要是过路的旅鸟,上海是它们重要的驿站。而对于鹤类和雁鸭类水鸟来说,上海是其重要的过冬地。上海鸟类家族中,还有一些‘常住居民’,以及一些临时晃悠过来的鸟。”本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副站长袁晓形象地说。

  专家表示,上海地区鸟类的季相特点也很明显——夏天最少见,春秋最多见,冬天最易见,“冬天的鸟很多是大个子,比较容易看到,春秋季节大多是过路的鸟,所以数量最多。

   保护栖息地”留住更多鸟

  从调查中不难发现,对于“寸土寸金”的上海,保护湿地、植树造林、建设公园绿地,是吸引鸟类种群的重要途径。比如,曾经在上海城区濒临“绝迹”的喜鹊,近几年又悄悄地重回市郊,甚至在中心城区也能见到它们的身影,这与城区中绿化覆盖率的提高、高大乔木的增多不无关系。而在城区公园和一些生态小环境中,能见到的鸟类也越来越多,共青森林公园、上海植物园、科技馆小池塘、江湾湿地,已经成为不少市民享受“鸟语花香”的聚集地。

  未来的上海,怎样才能吸引、留住更多鸟类?对此,专家表示,“保护栖息地”,是亘古不变的命题。就湿地而言,应该保护和维持一定数量的具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原生态湿地,维持生境中包括植物、昆虫、鱼类、两栖爬行类等各类物种的多样性,而不是打造人工湿地。

  对于内陆,植树造林当然是重要的途径。但造林时应该注意树种的多样性,根据天然林地的植被比例进行设计,建设近自然的人工林地。并注重林地的多层结构,林下最好保留草本层和灌木层,既可以为鸟类提供食物,也可以为其提供躲避的空间。“鸟类的生境要求相对其它动物来说较为简单,只要为它们提供足够的隐蔽场所、充足的食物来源和安全的筑巢空间,鸟儿自然会来。”袁晓说。本报记者金旻矣

   5种鸟类进入调查视野

  除了水鸟同步调查和公园绿地林地的鸟类这两项专题调查外,野保部门对于本市5种常见或重要的鸟类,也进行了单一物种调查。

  其中,年初受热议的“市鸟”热门候选者震旦鸦雀,早在数年前就进入了野保部门的视野,而针对喜鹊、白头鹤、黑脸琵鹭和小天鹅等的调查,也颇具价值。记者了解到,接下来,野保部门已准备着手对黄浦江里的越冬鸥类进行调查。

  震旦鸦雀上海约有32000只

  5月的芦苇荡中,满是绿色的蚜虫,只要用力挤过去,身上就会沾上蚜虫尸体。调查人员穿着及胸的皮裤,将相机高举过头,小心翼翼地走在海滩上的芦苇荡间。

  他们在寻找的,就是震旦鸦雀的窝。这是唯一一种仅在芦苇生境中生活的鸦雀。震旦鸦雀以芦苇里的小昆虫为食物,坚硬的嘴巴可以轻松剥啄开芦苇。它们的窝一般筑在四五根芦苇的茎上,高于水面。

  专家介绍,1871年神职人员修德(Heude)在江苏南京长江边首次发现了震旦鸦雀这种鸟。这种黄褐色的小鸟,有两个亚种,一个亚种分布在中国的东北、俄罗斯东南部、蒙古等地,我们称之为东北亚种;另一个亚种被称为指名亚种,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华东沿海地区。2013年,震旦鸦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性近危物种。对于上海来说,它是一种重要的本地留鸟,本市沿江沿海芦苇滩涂湿地,是它的重要分布地和栖息地。

  从2010年开始,本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华东师范大学,就联合发起了对震旦鸦雀的研究。由于震旦鸦雀只生活在芦苇荡中,所以通过对一定区域种群密度的调查,结合芦苇面积,就可以计算出本市震旦鸦雀的种群规模。

  记者获悉,目前本市(除金山、九段沙外)约有32000只震旦鸦雀,其中崇明岛数量最大,约有22560只。而围垦、芦苇收割和互花米草入侵,使得本市芦苇面积急剧减少,危及震旦鸦雀的生存。与20年前相比,震旦鸦雀种群数量的减小幅度至少超过了60%。因此,加强芦苇收割管理、加强互花米草治理等,对保护震旦鸦雀非常重要。

   黑脸琵鹭留恋申城的“徘徊少年

  与震旦鸦雀不同,黑脸琵鹭并非本市留鸟,而属于旅鸟,主要在春秋时路过上海,夏季和冬季也有少量的驻留个体。但这个物种也已成为本市野保部门的重要监测对象之一,因为其全球种群数量非常低。据香港观鸟会公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1月全球黑脸琵鹭同步调查共观测到3356只黑脸琵鹭。

  “黑脸琵鹭主要是在中国台湾、香港过冬,飞来飞去的时候会路过上海。有意思的是,在上海一年四季都能看到黑脸琵鹭。”专家介绍,在夏天和冬天,在上海出现的黑脸琵鹭,不少是2岁不到的“徘徊少年”,在参与繁殖之前,常常会在往来于繁殖地和非繁殖地时留恋于半途之上,上海的沿海湿地就是这些黑脸琵鹭的驻足地之一。

  2011年到2012年,上海野保部门对上海地区的黑脸琵鹭进行了24次专项调查,共记录到黑脸琵鹭275只次,主要分布于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南汇东滩、奉贤边滩等地。而在2014年和2015年,上海分别记录到黑脸琵鹭426只次和273只次。单点单次最高纪录数量达到了84只,这个数量已经超过其全球种群数量的1%标准,也就是说上海对于黑脸琵鹭来说,是重要的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

  濒危的黑脸琵鹭,近年来在上海出现得越来越多。袁晓表示,一来是因为越冬地保护得越来越好,对于过路的“驿站”保护也加强了。而更重要的是,日益增多的爱鸟人、志愿者参与到对于黑脸琵鹭的观测调查中,导致黑脸琵鹭“露脸”机会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