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多家媒体点赞华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华理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超过2020支实践团队、10247名本硕博学生、275位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其中,内容包括理论普及宣讲、历史成就观察、乡村振兴、美丽中国、上海城市发展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政务挂职与企业实习、海外社会实践等8个实践专题。大部分队伍已满载而归,实践团队的风采也受到包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点赞。
VR 科技传承红色基因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传承红色基因”团队结合新型虚拟现实技术,利用VR实景还原云南寻甸县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馆内场景,将长征精神、长征故事再叙述,并假以新的数字化语言进行再现。除此以外,VR一体机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纪念馆场地有限,不足以承载高峰时期的游客量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馆内建筑年代久远,难以承载游客继续参观、使用,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和设备,就可以很好地实景模拟现实。
该实践项目受到了央视、央广网、中国新闻网、新民晚报等媒体的报道。
【央视网】 [ 新闻直播间 ] 新长征 再出发·记者再走长征路 云南寻甸 红军运筹帷幄渡金沙
原文来源: CCTV-13 | 发表时间:2019-07-21
原文链接: http://tv.cctv.com/2019/07/21/VIDE9PeZ4TfY0vdFABqRiWT8190721.shtml
【央广网】华东理工19支社会实践团队赴云南寻甸 用VR科技传承红色基因
华理社会实践团队用VR科技传承红色基因(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 供图)
央广网上海7月22日消息(记者唐奇云 通讯员张婷) “姐姐,你手里拿着的是什么呀?”在寻甸县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内,一个年约五六岁、身着灰色红军服女孩,向身边手持VR一体机的姐姐问道。当她戴上这套设备后,不禁惊呼起来:“哇,这里有黄色的墙,这是馆里红军的草鞋……”
这是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传承红色基因”团队结合新型虚拟现实技术,利用VR实景还原馆内场景,将长征精神、长征故事再叙述,并假以新的数字化话语言进行再现。除此以外,VR一体机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纪念馆场地有限,不足以承载高峰时期的游客量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馆内建筑年代久远,难以承载游客继续参观、使用,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和设备,就可以很好地实景模拟现实。
“VR一体机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实践队员冯雯告诉记者,“我们想要打破往常对红色教育略有枯燥的刻板印象,让六七岁的孩子也可以从红色教育中体会到趣味性。”以新科技助力红色教育,创造更多的交互体验机会,激发年轻人对红色历史、红色精神的兴趣,成为红色文化教育的新载体,最终达到沉浸式体验的效果和反响。
华理社会实践团队用VR科技传承红色基因(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 供图)
7月16日,华理商学院实践团队来到寻甸县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在几天时间内完成了纪念馆的拍摄并初步制作成片,并于7月20日将已成片的VR设备带入馆内,30名来自当地红军小学的二、三年级小学生进行了现场体验。小朋友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创新性体验激发了他们浓烈的兴趣。寻甸县委组织部党校教师李祥等党史专家赞扬称:“这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红色教育必须深深植根于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
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在华东理工大学开展的社会实践“双百双千”工程中,共有19支团队赴学校定点支援的云南省寻甸县。其中,商学院“传承红色基因”实践项目,通过设计采访长征路上的纪念馆馆长、制作访谈实录、利用新型虚拟现实技术(VR)推动红色教育形式创新,让“红色基因”传承更加鲜活、生动,在“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中坚定同学们的理想信念。
值得注意的是,除赴寻甸的社会实践团队之外,今年华东理工大学还有60支团队赴延安、井冈山、遵义、赣州、长白山等地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不忘青年初心,牢记复兴使命。8月份,华东理工大学“百名优秀骨干培训班”学员将赴延安梁家河开展学习实践,“英才班”学生骨干将赴井冈山开展学习实践。
记者了解到,华东理工大学今年积极组织实施社会实践“双百双千”工程,在2019年暑假以“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为主题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内容包括理论普及宣讲、历史成就观察、乡村振兴、美丽中国、上海城市发展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政务挂职与企业实习、海外社会实践等8个实践专题。截至目前,共有2020支实践团队、10247名本硕博学生、275位专业指导教师,前往云南、黑龙江、广东、新疆等全国32个省份和地区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原文来源: 央广网 | 发表时间:2019-07-22 | 作者:唐奇云 张婷
原文链接: http://www.cnr.cn/shanghai/tt/20190722/t20190722_524701467.shtml
【科学网】华东理工社会实践团队运用VR科技传承红色基因
“姐姐,你手里拿着的是什么呀?”7月20日,在寻甸县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内,一个年约五六岁、身着灰色红军服女孩,向身边手持VR一体机的姐姐问道。当她戴上这套设备后,不禁惊呼起来:“哇,这里有黄色的墙,这是馆里红军的草鞋……”
这是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传承红色基因”团队结合新型虚拟现实技术,利用VR实景还原馆内场景,将长征精神、长征故事再叙述,并假以新的数字化话语言进行再现。除此以外,VR一体机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纪念馆场地有限,不足以承载高峰时期的游客量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馆内建筑年代久远,难以承载游客继续参观、使用,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和设备,就可以很好地实景模拟现实。以新科技助力红色教育,创造更多的交互体验机会,激发年轻人对红色历史、红色精神的兴趣,成为红色文化教育的新载体,最终达到沉浸式体验的效果和反响。
7月16日,华理商学院实践团队来到寻甸县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在几天时间内完成了纪念馆的拍摄并初步制作成片,并于7月20日将已成片的VR设备带入馆内,30名来自当地红军小学的二、三年级小学生进行了现场体验。小朋友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创新性体验激发了他们浓烈的兴趣。寻甸县委组织部党校李祥老师等党史专家赞扬道:“这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红色教育必须深深植根于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
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在华东理工大学开展的社会实践“双百双千”工程中,共有19支团队赴学校定点支援的云南省寻甸县。其中,商学院“传承红色基因”实践项目,通过设计采访长征路上的纪念馆馆长、制作访谈实录、利用新型虚拟现实技术(VR)推动红色教育形式创新,让“红色基因”传承更加鲜活、生动,在“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中坚定同学们的理想信念。
除赴寻甸的社会实践团队之外,今年华东理工大学还有60支团队赴延安、井冈山、遵义、赣州、长白山等地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不忘青年初心,牢记复兴使命。8月份,华东理工大学“百名优秀骨干培训班”学员将赴延安梁家河开展学习实践,“英才班”学生骨干将赴井冈山开展学习实践。
据介绍,华东理工大学今年积极组织实施社会实践“双百双千”工程,在2019年暑假以“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为主题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内容包括理论普及宣讲、历史成就观察、乡村振兴、美丽中国、上海城市发展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政务挂职与企业实习、海外社会实践等8个实践专题。华东理工大学自今年3月就启动了相关筹备工作,按照“提前谋划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展示形式、强化组织保障”的工作原则不断推进,截至目前,共有2020支实践团队、10247名本硕博学生、275位专业指导教师,前往云南、黑龙江、广东、新疆等全国32个省份和地区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在团中央“三下乡”已公布的12个专项中,华理共获得立项11个。此外,在上海市“知行杯”各类立项中,9个项目获立重点项目,12个项目在 “长三角示范区专项赛”中立项(入选项目数量并列全市第二),10个项目在委办局委托专项中立项(入选项目数量居全市首位),8个项目在“青春社区”专项中立项(入选项目数量居全市首位)。
原文来源: 科学网 | 发表时间:2019-07-22 | 作者:张婷 黄辛
原文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7/428601.s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中国新闻网】华理社会实践团队用VR科技传承红色基因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22日电 “姐姐,你手里拿着的是什么呀?”7月20日,在寻甸县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内,一个年约五六岁、身着灰色红军服女孩,向身边手持VR一体机的姐姐问道。当她戴上这套设备后,不禁惊呼起来:“哇,这里有黄色的墙,这是馆里红军的草鞋……”
这是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传承红色基因”团队结合新型虚拟现实技术,利用VR实景还原馆内场景,将长征精神、长征故事再叙述,并假以新的数字化话语言进行再现。除此以外,VR一体机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纪念馆场地有限,不足以承载高峰时期的游客量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馆内建筑年代久远,难以承载游客继续参观、使用,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和设备,就可以很好地实景模拟现实。以新科技助力红色教育,创造更多的交互体验机会,激发年轻人对红色历史、红色精神的兴趣,成为红色文化教育的新载体,最终达到沉浸式体验的效果和反响。
7月16日,华理商学院实践团队来到寻甸县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在几天时间内完成了纪念馆的拍摄并初步制作成片,并于7月20日将已成片的VR设备带入馆内,30名来自当地红军小学的二、三年级小学生进行了现场体验。小朋友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创新性体验激发了他们浓烈的兴趣。寻甸县委组织部党校李祥老师等党史专家赞扬道:“这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红色教育必须深深植根于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
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在华东理工大学开展的社会实践“双百双千”工程中,共有19支团队赴学校定点支援的云南省寻甸县。其中,商学院“传承红色基因”实践项目,通过设计采访长征路上的纪念馆馆长、制作访谈实录、利用新型虚拟现实技术(VR)推动红色教育形式创新,让“红色基因”传承更加鲜活、生动,在“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中坚定同学们的理想信念。
除赴寻甸的社会实践团队之外,今年华东理工大学还有60支团队赴延安、井冈山、遵义、赣州、长白山等地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不忘青年初心,牢记复兴使命。8月份,华东理工大学“百名优秀骨干培训班”学员将赴延安梁家河开展学习实践,“英才班”学生骨干将赴井冈山开展学习实践。
华东理工大学今年积极组织实施社会实践“双百双千”工程,在2019年暑假以“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为主题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内容包括理论普及宣讲、历史成就观察、乡村振兴、美丽中国、上海城市发展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政务挂职与企业实习、海外社会实践等8个实践专题。华东理工大学自今年3月就启动了相关筹备工作,按照“提前谋划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展示形式、强化组织保障”的工作原则不断推进,截至目前,共有2020支实践团队、10247名本硕博学生、275位专业指导教师,前往云南、黑龙江、广东、新疆等全国32个省份和地区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在团中央“三下乡”已公布的12个专项中,华理共获得立项11个。此外,在上海市“知行杯”各类立项中,9个项目获立重点项目,12个项目在“长三角示范区专项赛”中立项(入选项目数量并列全市第二),10个项目在委办局委托专项中立项(入选项目数量居全市首位),8个项目在“青春社区”专项中立项(入选项目数量居全市首位)。(完)
原文来源: 中新网上海 | 发表时间:2019-07-22 | 作者:中新网上海
原文链接: http://www.sh.chinanews.com/kjjy/2019-07-22/60245.shtml
《新民晚报》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实践团队用VR科技传承红色基因
图说: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实践团队用VR科技传承红色基因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姐姐,你手里拿着的是什么呀?”7月20日,在云南寻甸县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内,一个年约五六岁、身着灰色红军服女孩,向身边手持VR一体机的姐姐问道。当她戴上这套设备后,不禁惊呼起来:“哇,这里有黄色的墙,这是馆里红军的草鞋……”
这是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传承红色基因”团队结合新型虚拟现实技术,利用VR实景还原馆内场景,将长征精神、长征故事再叙述,并假以新的数字化话语言进行再现。除此以外,VR一体机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纪念馆场地有限,不足以承载高峰时期的游客量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馆内建筑年代久远,难以承载游客继续参观、使用,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和设备,就可以很好地实景模拟现实。
“纪念馆已经有些陈旧了,很多地方都已经年久失修,没法向游客开放了。更不用提每到节假日,客流量一大,人手就会很紧张,游客的参观体验就没法达到最好。”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馆长的这番话一直深深地镌刻在华理学子郝自强的心中。“我想要为这些纪念馆做一些事,用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缓解这些纪念馆目前确确实实面临着的困境。”
就是这个起因,在2019年7月16日,郝自强组织了一支团队,华理商学院实践团跨越二千三百余公里远赴云南省寻甸县柯渡镇,开展了以“薪传七十载,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希望用镜头将动人的红色故事记录下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红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图说:穿着小红军服装的墨墨
在实践团队的镜头里,有这样一个身着红军装的小女孩。“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小红军,真正的小红军!”这名名叫墨墨(化名)的女孩,是实践团队在参访红军长征纪念馆时偶然遇到的。
“我们在参访纪念馆时,看见穿着小红军服装的墨墨在馆内跟着听讲,上去询问以后才知道,墨墨的妈妈是这里的讲解员。在从小的耳融目染之下,墨墨对长征的故事非常熟悉,也非常感兴趣,我们觉得这就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具体表现。”实践队员丁恬告诉记者。
小军号的故事是墨墨最喜欢的长征故事,在镜头里,她也向实践团队讲述了这个动人的红色故事。“红军经过云南寻甸时,一个小号手受伤,没办法继续长征,他留在诸仕光家养伤2个月。伤好后,小红军把小军号留给了诸仕光作纪念。这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只小军号!”
实践团为小红军墨墨制作了一段一分钟的视频,并经由新媒体的手段传播出去。墨墨的故事将被实践团队放进他们为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制作的宣传片里。“通过墨墨的故事,我们想要让更多的人看到红色精神的传承,让我们这一代也接好红色精神的接力棒。”
对于“薪传七十载,重走长征路”实践团队而言,将红色教育场馆全景用VR虚拟现实技术展现出来,让游客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参观纪念馆、感受红色精神是最重要的目标。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实践团可以将纪念馆内部与外部的所有场景通过全景图片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游客们即使不在纪念馆,也可以通过佩戴VR一体机完整地游览纪念馆。
下一步,这支满怀热血的大学生团队还会走访遵义会议旧址、四渡赤水旧址、于都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多个红色教育场馆并制作各个场馆的内部VR全景图。通过创新性的VR方式,实践团将长征精神、长征故事再叙述,以新的数字化话语进行展现。“通过制作长征路上的红色纪念馆vr全景,我们希望让红色精神可以更好地代代传承下去,使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用青春力量创新红色教育方式,以实际行动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原文来源: 新民晚报 | 发表时间:2019-07-22 | 作者:张炯强
原文链接: https://wap.xinmin.cn/content/31560722.html
【青春上海】带着VR重走长征路!一份来自上海学子的八一献礼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文 受访者/图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人民解放军迎来建军92周年。有一支来自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的实践团跨越二千三百余公里远赴云南省寻甸县柯渡镇,开展了以“薪传七十载,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希望用镜头将动人的红色故事记录下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红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为八一建军节献上一份与众不同的礼物。
往日重现 全景照片+VR技术
用VR来再现红军长征的想法,最初来源于一次与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馆长的对话。
“纪念馆已经有些陈旧了,很多地方都已经年久失修,没法向游客开放了。更不用提每到节假日,客流量一大,人手就会很紧张,游客的参观体验就没法达到最好。”团队成员郝自强听后觉得:“我想要为这些纪念馆做一些事,用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缓解这些纪念馆目前确确实实面临着的困境。”
于是,这支重走长征路的实践团队带上了一系列“高科技”出发了。
“哥哥,这是什么呀?”在纪念馆外,一个小男孩按捺不住疑问,上前问道。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同学们边查看着全是游客正脸的全景照片,一边解释他们是谁,此行目的,从哪里来,要干什么。VR,虚拟现实,全景照片——虽非本意,但是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听过解释后,“对呀,有了这个技术就不用这么热的天跑来人挤人啦!”附近被吸引来的游客们赞许地点头,并对学子们竖起了大拇指,“好样的!”
带队老师吴佳蔚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把VR设备运用到红色教育中去。红色教育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有着别样的意义,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也希望通过虚拟现实这种新型的技术,缓解红色教育目前在实际推广过程中面临的场馆陈旧无法对外开放、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等问题。”
线上建立VR场馆游览、线下建立VR红色体验馆等创新方式,为红色教育注入了新活力,让红色教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吴佳蔚表示,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步实现了从简单的沉浸式观看视频到能自行选择漫游路径,再到同场景内建筑和人物等可以进行交互。
“体验者既可以在线上游览各大红色场馆,学习红色知识,也可以通过VR设备实现线上重走长征路,体会当年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的艰苦。”
此外,运用3Dmax、Unity3d等软件进行建模、贴图、绑定代码脚本,就可以搭建特定革命故事的漫游场景,体验者可以作为某次战役中的一名战士,通过VR手柄来参加战斗,从而沉浸式体验当时的战斗情景。
代代相传 红色基因与爱国情怀
“我们目前去了于都、瑞金、寻甸、遵义、习水县四渡赤水旧址、延安、上饶、迪庆八个地方。”带队老师吴佳蔚向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梳理了他们7月16日出发以来的足迹。在这八个地方,最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瑞金革命纪念馆中的一位保安。
“起初我们以为自己妨碍到了他的工作,但一问下来他竟然是被多家媒体报道过的红军革命后代。”实践团队了解到,这位革命后代放弃原本轻松且工资尚可的工作,出于对红色文化的热爱与探索激情,选择来到纪念馆中工作。尽管只拿着一两千元的工资,却丝毫不后悔。因为这个工作环境能够为他提供更多的寻找红色故事资料的机会。
他告诉年轻的学子们:“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愿望:还原出原汁原味的红色故事,让这些数不胜数的高风亮节的故事与精神得以流传下去!”当他讲起自己祖辈救红军战士的故事,他甚至激动地流出了泪水。作为参观者和采访者的师生们不禁也被这位红军后代的一种精神所感染。
在柯渡纪念馆,他们还遇到了一位叫纳雨沫的小女孩。她身着红军装,来回穿梭在几支讲解队伍里,一会儿听听这个,一会儿听听那个,眨巴着一双大眼睛,嘴里不断振振有词地模仿着讲解词。
“我们当时只是觉得她很可爱,想要和她聊聊天。没有想到她一点也不怕生,还给我们讲了好几段小红军的故事。后来我们才知道,雨沫的妈妈就是纪念馆的讲解员,耳濡目染之下早就对红军长征的故事烂熟于心。”同学们与这名“小讲解员”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觉得,红军精神是植根于人民心中,是植根于中华大地的一种伟大精神,这种红色基因必定不会随着时间的更迭而逝去,他们只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更加熠熠生辉。”吴佳蔚说。
八一精神与长征精神一脉相承,同源共通,它们同源于中华民族精神,同属于中国红色经典文化,同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代人的英雄赞歌,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华理学子们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以青春的力量重走长征路,感悟八一精神和长征精神,铭记红色历史,书写青春诗篇。
原文来源: 青春上海 | 发表时间:2019-08-01 | 作者:陈嘉音
原文链接: 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19/08/01/15646294971170293276.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周到上海】利用VR新技术还原红军长征场景~~华东理工大学生实践团队给力啊!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传承红色基因”团队结合新型虚拟现实技术,制作访谈实录、利用VR实景还原云南寻甸县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的馆内场景,以数字化话语言再现长征故事。
今年暑假,华理商学院实践团队来到寻甸县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在几天时间内完成了纪念馆的拍摄并初步制作成片,并于7月20日将已成片的VR设备带入馆内。
30名来自当地红军小学的二、三年级小学生进行了现场体验。小朋友们带上设备,新技术带来的体验让他们不禁惊呼起来:“哇,这里有黄色的墙,这是馆里红军的草鞋……。”
VR一体机不仅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纪念馆场地有限,不足以承载高峰时期的游客量的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馆内建筑年代久远,难以承载游客继续参观、使用,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和设备,就可以很好地实景模拟现实。
团队成员表示,以新科技助力红色教育,创造更多的交互体验机会,激发年轻人对红色历史、红色精神的兴趣,成为红色文化教育的新载体,最终达到沉浸式体验的效果和反响。
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华东理工大学开展社会实践“双百双千”工程,共有19支团队赴学校定点支援的云南省寻甸县。
另外还有60支团队赴延安、井冈山、遵义、赣州、长白山等地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不忘青年初心。
8月份,华东理工大学“百名优秀骨干培训班”学员将赴延安梁家河开展学习实践,“英才班”学生骨干将赴井冈山开展学习实践。
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暑假以“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为主题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内容包括理论普及宣讲、历史成就观察、乡村振兴、美丽中国、上海城市发展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政务挂职与企业实习、海外社会实践等8个实践专题。
截至目前,共有2020支实践团队、10247名本硕博学生、275位专业指导教师,前往云南、黑龙江、广东、新疆等全国32个省份和地区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中,在团中央“三下乡”已公布的12个专项中,华理共获得立项11个。此外,在上海市“知行杯”各类立项中,9个项目获立重点项目,12个项目在 “长三角示范区专项赛”中立项(入选项目数量并列全市第二),10个项目在委办局委托专项中立项(入选项目数量居全市首位),8个项目在“青春社区”专项中立项(入选项目数量居全市首位)。
原文来源: 周到上海 | 发表时间:2019-07-22 | 作者:张婷 董川峰
《青年报》带着VR记录红色故事 沪上学子重走长征路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陈嘉音
本报讯 昨天是八一建军节,人民解放军迎来建军92周年。有一支来自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的实践团跨越二千三百余公里远赴云南省寻甸县柯渡镇,开展了以“薪传七十载,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希望用镜头将动人的红色故事记录下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红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为八一建军节献上了一份与众不同的礼物。
带队老师吴佳蔚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把VR设备运用到红色教育中去。红色教育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有着别样的意义,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也希望通过虚拟现实这种新型的技术,缓解红色教育目前在实际推广过程中面临的场馆陈旧无法对外开放、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等问题。”
线上建立VR场馆游览、线下建立VR红色体验馆等创新方式,为红色教育注入了新活力,让红色教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吴佳蔚表示,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步实现了从简单的沉浸式观看视频到能自行选择漫游路径,再到可以同场景内的建筑和人物等进行交互。此外,运用3Dmax、Unity3d等软件进行建模、贴图、绑定代码脚本,就可以搭建特定革命故事的漫游场景,体验者可以作为某次战役中的一名战士,通过VR手柄来参加战斗,从而沉浸式体验当时的战斗情景。
原文来源: 青年报 | 发表时间:2019-08-02 | 作者:陈嘉音
原文链接: http://app.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19-08/02/content_92207.html
新疆克拉玛依的“科技小屋”
7月17日,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E-Lab暑期实践团队来到了克拉玛依市,带着科普实验仪器、精心录制的课程视频和H5科普页面,在城南社区建造起了一间“科技小屋”。当地的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实验探究的平台,通过实践探究与理论学习,感受到实验与科技的魅力,并接受了科普志愿者培训,成为了一名小小科普志愿者。此次实践活动受到了中青在线、央广网、科学网等多家媒体的报道。
【中青在线】上海大学生把“科技小屋”带到新疆克拉玛依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张原源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王烨捷) 近期,新疆克拉玛依市城南社区迎来了一群小朋友,他们拿着许许多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件和一些仪器,带着一叠叠的展板,在社区门口摆起了“小摊子”。“小朋友准备卖什么呀?”“不卖,我们是科普志愿者。给大家介绍科学知识。”这幕景象出现在了克拉玛依市多个社区的门口。
7月17日,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E-Lab暑期实践团队来到了克拉玛依市,带着科普实验仪器、精心录制的课程视频和H5科普页面,在城南社区建造起了一间“科技小屋”。当地的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实验探究的平台,通过实践探究与理论学习,感受到实验与科技的魅力,并接受了科普志愿者培训,成为了一名小小科普志愿者。
E-Lab实践团队打造自主学习型的实验室,每个实验仪器旁边都放有团队录制的课程视频及步骤展示H5的二维码,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通过扫码,小朋友即可了解到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除此以外,还有队员们亲自编写装订的教学案,辅助实验的完成。
为了更好地打造生态适应性的智慧科普小屋,除了及时帮助小朋友完成实验的每一环节,团队还用实验卡、求助铃、计时器等将孩子们做实验的难度量化,并根据每一次的实验反馈,对教案进行修正与补充,着力打造“有温度的、贴心的”科普实验室,符合当地认知水平的课程教学方案。
“科技小屋”招募来自不同学校的中小学生,突破了以往大学生校内支教的局限性。在参加活动的孩子中,涌现出了一批有志愿精神的“小小科学家”,经过团队的志愿者培训和科普内容教授,他们走进社区、回到家中,为社区居民以科学原理为基础,讲解了生活中的小常识。
原文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发表时间:2019-07-24 | 作者:张原源 王烨捷
【央广网】沪上大学生把“科技小屋”带到新疆克拉玛依
央广网上海7月24日消息(记者唐奇云 通讯员张原源) “小朋友准备卖什么呀?”“不卖,我们是科普志愿者。给大家介绍科学知识。”近日,新疆克拉玛依市城南社区迎来了一群小朋友生,他们拿着许许多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件和一些仪器,带着一叠叠的展板,在社区门口摆起了“小摊子”。
7月17日,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E-Lab暑期实践团队来到了克拉玛依市,带着科普实验仪器、精心录制的课程视频和H5科普页面,在城南社区建造起了一间“科技小屋”。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实验探究的平台,通过实践探究与理论学习,感受到实验与科技的魅力,并接受了科普志愿者培训,成为了一名小小科普志愿者。
上海大学生把“科技小屋”带到新疆克拉玛依(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 供图)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为了培养青少年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引起他们对科技的兴趣,E-Lab实践团队打造自主学习型的实验室,每个实验仪器旁边都放有团队录制的课程视频及步骤展示H5的二维码,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通过扫码,当地小朋友即可了解到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除此以外,还有队员们亲自编写装订的教学案,辅助实验的完成。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打造生态适应性的智慧科普小屋,除了及时帮助小朋友完成实验的每一环节,团队用实验卡、求助铃、计时器等将孩子们做实验的难度量化,并根据每一次的实验反馈,对教案进行修正与补充,着力打造“有温度的、贴心的”科普实验室,符合当地认知水平的课程教学方案。“量身定制”是E-Lab课程定制的宗旨和目标。其成果也将保留,通过互联网,“科技小屋”得以长期维护和使用。
上海大学生把“科技小屋”带到新疆克拉玛依(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 供图)
值得注意的是,E-Lab团队将“科技小屋”建立在社区,与多家社区达成合作,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加强社区居民的互动,更加全面地招募来自不同学校的中小学生,突破了以往校内支教的局限性。与此同时,团队还在周末开设亲子实验课程,家长、孩子一同参与,在队员的帮助下,家长也化身为“一日老师”,课程拉近了亲子关系,在一周忙碌的工作之后,E-Lab提供了这样一个沟通平台,许多家长表示有这样的机会和孩子亲近是一次很难忘的体验。
原文来源: 央广网 | 发表时间:2019-07-24 | 作者:唐奇云 张原源
原文链接: http://www.cnr.cn/shanghai/tt/20190724/t20190724_524704364.s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科学网】上海大学生把“科技小屋”带到新疆克拉玛依
近期,新疆克拉玛依市城南社区迎来了一群小朋友,他们拿着许许多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件和一些仪器,带着一叠叠的展板,在社区门口摆起了“小摊子”。“小朋友准备卖什么呀?”“不卖,我们是科普志愿者。给大家介绍科学知识。”这幕景象出现在了克拉玛依市多个社区的门口。
7月17日,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E-Lab暑期实践团队来到了克拉玛依市,带着科普实验仪器、精心录制的课程视频和H5科普页面,在城南社区建造起了一间“科技小屋”。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实验探究的平台,通过实践探究与理论学习,感受到实验与科技的魅力,并接受了科普志愿者培训,成为了一名小小科普志愿者。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为了培养青少年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引起他们对科技的兴趣,E-Lab实践团队打造自主学习型的实验室,每个实验仪器旁边都放有团队录制的课程视频及步骤展示H5的二维码,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通过扫码,当地小朋友即可了解到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除此以外,还有队员们亲自编写装订的教学案,辅助实验的完成。
为了更好地打造生态适应性的智慧科普小屋,除了及时帮助小朋友完成实验的每一环节,团队用实验卡、求助铃、计时器等将孩子们做实验的难度量化,并根据每一次的实验反馈,对教案进行修正与补充,着力打造“有温度的、贴心的”科普实验室,符合当地认知水平的课程教学方案。“量身定制”是E-Lab课程定制的宗旨和目标。其成果也将保留,通过互联网,“科技小屋”得以长期维护和使用。为展示科技的力量,E-Lab将我国“高精尖”的科技和基本原理知识相结合开展教学。“知识让人提不起精神往往是因为不知道它的大用。”从火箭发射、风力发电、卫星登陆到地质勘探,团队凭借生动的讲解和媒体的展示让孩子们深深被吸引。“我要好好学习,我也想去造大飞机”一位小朋友这样告诉记者。
E-Lab团队将“科技小屋”建立在社区,与多家社区达成合作,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加强社区居民的互动,更加全面地招募来自不同学校的中小学生,突破了以往校内支教的局限性。与此同时,团队还在周末开设亲子实验课程,家长、孩子一同参与,在队员的帮助下,家长也化身为“一日老师”,课程拉近了亲子关系,在一周忙碌的工作之后,E-Lab提供了这样一个沟通平台,许多家长表示有这样的机会和孩子亲近是一次很难忘的体验。
科普需要接力需要有小小接班人才能展现活力,产生辐射。在参加活动的孩子中,涌现出了一批有志愿精神的“小小科学家”,经过团队的志愿者培训和科普内容教授,他们走进社区、回到家中,为社区居民以科学原理为基础,讲解了生活中的小常识。居民们纷纷表示“被可爱到了”,也感受到了祖国新一代的朝气。这些小志愿者们也表示自己未来也会积极投身科普志愿服务,成长与奉献已经成了他们的名片。
原文来源: 科学网 | 发表时间:2019-07-23 | 作者:张原源 黄辛
原文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7/428629.shtm
【中国新闻网】上海大学生把“科技小屋”带到新疆克拉玛依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23日电(张原源) 近期,新疆克拉玛依市城南社区迎来了一群小朋友生,他们拿着许许多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件和一些仪器,带着一叠叠的展板,在社区门口摆起了“小摊子”。“小朋友准备卖什么呀?”“不卖,我们是科普志愿者。给大家介绍科学知识。”这幕景象出现在了克拉玛依市多个社区的门口。
7月17日,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E-Lab暑期实践团队来到了克拉玛依市,带着科普实验仪器、精心录制的课程视频和H5科普页面,在城南社区建造起了一间“科技小屋”。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实验探究的平台,通过实践探究与理论学习,感受到实验与科技的魅力,并接受了科普志愿者培训,成为了一名小小科普志愿者。
科普扶智自主实验平台展现科普趣味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为了培养青少年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引起他们对科技的兴趣,E-Lab实践团队打造自主学习型的实验室,每个实验仪器旁边都放有团队录制的课程视频及步骤展示H5的二维码,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通过扫码,当地小朋友即可了解到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除此以外,还有队员们亲自编写装订的教学案,辅助实验的完成。
生态适应打造有温度的智慧型科技小屋
为了更好地打造生态适应性的智慧科普小屋,除了及时帮助小朋友完成实验的每一环节,团队用实验卡、求助铃、计时器等将孩子们做实验的难度量化,并根据每一次的实验反馈,对教案进行修正与补充,着力打造“有温度的、贴心的”科普实验室,符合当地认知水平的课程教学方案。“量身定制”是E-Lab课程定制的宗旨和目标。其成果也将保留,通过互联网,“科技小屋”得以长期维护和使用。
科教结合简单原理之下讲解大国科技
为展示科技的力量,E-Lab将中国“高精尖”的科技和基本原理知识相结合开展教学。“知识让人提不起精神往往是因为不知道它的大用。”从火箭发射、风力发电、卫星登陆到地质勘探,团队凭借生动的讲解和媒体的展示让孩子们深深被吸引。“我要好好学习,我也想去造大飞机”一位小朋友这样告诉记者。
社区联动开展亲子互动课堂推动建设社区共同体
E-Lab团队将“科技小屋”建立在社区,与多家社区达成合作,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加强社区居民的互动,更加全面地招募来自不同学校的中小学生,突破了以往校内支教的局限性。与此同时,团队还在周末开设亲子实验课程,家长、孩子一同参与,在队员的帮助下,家长也化身为“一日老师”,课程拉近了亲子关系,在一周忙碌的工作之后,E-Lab提供了这样一个沟通平台,许多家长表示有这样的机会和孩子亲近是一次很难忘的体验。
科普接力小志愿者前往社区举办多场科普服务
科普需要接力需要有小小接班人才能展现活力,产生辐射。在参加活动的孩子中,涌现出了一批有志愿精神的“小小科学家”,经过团队的志愿者培训和科普内容教授,他们走进社区、回到家中,为社区居民以科学原理为基础,讲解了生活中的小常识。居民们纷纷表示“被可爱到了”,也感受到了祖国新一代的朝气。这些小志愿者们也表示自己未来也会积极投身科普志愿服务,成长与奉献已经成了他们的名片。(完)
原文来源: 中新网上海 | 发表时间:2019-07-23 | 作者:张原源
原文链接: http://www.sh.chinanews.com/kjjy/2019-07-23/60308.shtml
【周到上海】上海大学生把“科技小屋”带到新疆克拉玛依
这个暑假,新疆克拉玛依市城南社区迎来了一群上海的大学生,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E-Lab暑期实践团队带着科普实验仪器、精心录制的课程视频和H5科普页面,在城南社区建造起了一间“科技小屋”。
当地的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实验探究的平台,通过实践探究与理论学习,感受到实验与科技的魅力,并接受科普志愿者培训,成为了一名小小科普志愿者。
E-Lab实践团队打造的这个自主学习型实验室,每个实验仪器旁边都放有团队录制的课程视频及步骤展示H5的二维码,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通过扫码,当地小朋友即可了解到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除此以外,还有队员们亲自编写装订的教学案,辅助实验的完成。
为了更好地打造生态适应性的智慧科普小屋,除了及时帮助小朋友完成实验的每一环节,团队还用实验卡、求助铃、计时器等将孩子们做实验的难度量化,并根据每一次的实验反馈,对教案进行修正与补充,着力打造“有温度的、贴心的”科普实验室,符合当地认知水平的课程教学方案。
为展示科技的力量,E-Lab将我国“高精尖”的科技和基本原理知识相结合开展教学。
“知识让人提不起精神往往是因为不知道它的大用。”从火箭发射、风力发电、卫星登陆到地质勘探,团队凭借生动的讲解和媒体的展示让孩子们深深被吸引。“我要好好学习,我也想去造大飞机”一位小朋友这样说。
E-Lab团队将“科技小屋”建立在社区,与多家社区达成合作,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加强社区居民的互动,更加全面地招募来自不同学校的中小学生,突破了以往校内支教的局限性。
与此同时,团队还在周末开设亲子实验课程,家长、孩子一同参与,在队员的帮助下,家长也化身为“一日老师”,课程拉近了亲子关系,在一周忙碌的工作之后,E-Lab提供了这样一个沟通平台,许多家长表示有这样的机会和孩子亲近是一次很难忘的体验。
科普需要接力需要有小小接班人才能展现活力,产生辐射。在参加活动的孩子中,培养了一批有志愿精神的“小小科学家”,经过团队的志愿者培训和科普内容教授,他们走进社区、回到家中,为社区居民以科学原理为基础,讲解了生活中的小常识。
原文来源: 周到上海 | 发表时间:2019-07-26 | 作者:张原源 董川峰
【劳动观察】赞!上海大学生把“科技小屋”带到了新疆克拉玛依
今年暑假,华东理工大学共有2020支实践团队、10247名本硕博学生、275位专业指导教师前往32个省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日前,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E-Lab暑期实践团队来到了克拉玛依市,带着科普实验仪器、精心录制的课程视频和H5科普页面,在城南社区建造起了一间“科技小屋”。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实验探究的平台,通过实践探究与理论学习,感受到实验与科技的魅力,并接受了科普志愿者培训,成为了一名小小科普志愿者。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为了培养青少年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引起他们对科技的兴趣,E-Lab实践团队打造自主学习型的实验室,每个实验仪器旁边都放有团队录制的课程视频及步骤展示H5的二维码,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通过扫码,当地小朋友即可了解到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除此以外,还有队员们亲自编写装订的教学案,辅助实验的完成。
为了更好地打造生态适应性的智慧科普小屋,除了及时帮助小朋友完成实验的每一环节,团队用实验卡、求助铃、计时器等将孩子们做实验的难度量化,并根据每一次的实验反馈,对教案进行修正与补充,着力打造“有温度的、贴心的”科普实验室,符合当地认知水平的课程教学方案。“量身定制”是E-Lab课程定制的宗旨和目标。其成果也将保留,通过互联网,“科技小屋”得以长期维护和使用。
据了解,今年暑假,华东理工大学共有2020支实践团队、10247名本硕博学生、275位专业指导教师前往云南、黑龙江、广东、新疆等全国32个省份和地区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原文来源: 劳动观察 | 发表时间:2019-07-24 | 作者:郭娜
【克拉玛依网】做实验 学知识
7月25日,克拉玛依科技馆,小朋友通过科学实验学习知识。当天,科技馆携手华东理工大学E-Lab科普教室共同开展了“文明与时代同步,科学和生活相伴”系列科普课堂活动。活动现场,小朋友们免费参加平抛运动、马德堡半球、共振等简单有趣的实验,亲身感受声音、大气压、光、电等的特性。
原文来源: 克拉玛依网 | 发表时间:2019-07-26 | 作者:姚继东
媒体报道的其他社会实践团队:
【中国新闻网】华理外国语学院为云南中学生送去“蔚蓝”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23日电 “我的人生添上了蔚蓝色的一笔,通过和小老师们的交流沟通,我发现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美,我很想去看看。”7月22日,云南省姚安县大成中学八年级的邵雨馨写下了参加“蔚蓝计划”中学生夏令营的感悟。
邵雨馨口中的“小老师”,是8名来自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化工学院、生工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蔚蓝计划”则是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和云南省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团委共同开展的中学生暑期夏令营,共有66名姚安县团委公开招募并经选拔产生的初中生参与其中。
“蔚蓝计划”暑期夏令营缘起于华东理工大学励志明德班学员、西部计划志愿者杭天琳校友写给外国语学院教师朱晓琴一封信。在信中,杭天琳希望外国语学院能派一支队伍,定期到姚安县帮助当地中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升语言能力及个人综合素质。
外国语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将夏令营活动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党员党性锻炼,与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系列活动结合起来,并面向校内招募公开招募志愿者,最终从52名自愿报名学生中,经过两轮面试选拔产生8名队员。其中,3人为外国语学院奉贤校区本科生党支部成员。在历经近两个月的准备后,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樊俊带队组织开展了本次夏令营活动。
夏令营于7月15日开营,为期10天。夏令营将实习实践与学术研究相关结合,主要课程设置为英语口语、英文电影鉴赏、英语学习技巧、青少年性教育、体验式心理课、梦想课堂、摄影技巧、足球等。实践团队成员在教授中学生知识、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他们在外国语学院专业教师指导下,设计了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案,针对彝族和汉族学生开展汉语语音意识测试、英语语音意识测试等调研,为进一步做好相关课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能将夏令营长期开展下去,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大成中学签约结队共建,并在大成中学设立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党员党性锻炼基地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
姚安县大成中学八年级的李志豪同学,对大哥哥大姐姐们放弃假期来给他们补习功课非常感动。他说:“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天,但我却有诸多的感悟和不舍。感谢‘蔚蓝计划’团队所有成员对我的帮助,因为你们,我一定会更加努力,相信我们一定会再见的。”
“蔚蓝计划”实践团成员、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孙江同学表示:“希望活动能够一直延续下去,我们会用最大的资源和最大的热诚来帮助同学们一起进步,对自身也是一种提高。”
姚安县大成中学党总支书记任亚林表示:“通过接触交流,我感觉这样的活动非常有价值,希望以后进一步加强更深的沟通和交流,结成牢固的友谊,促进我们学校的发展。”
“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不是一个终点,它是一个最小的起点。以后我们每一年除了派出一支队伍实践以外,还会鼓励我们的党员到这边的党性锻炼基地进行党性锻炼。”樊俊希望此次活动为今后两校长期合作、开展支教活动打下坚实基础。(完)
原文来源: 中新网上海 | 发表时间:2019-07-23 | 作者:中新网上海
原文链接: http://www.sh.chinanews.com/kjjy/2019-07-23/60309.shtml
【黄河新闻网】华东理工大学实践团队到长子县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7月22日,华东理工大学实践团队在县财政局与团县委、县金融办共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座谈会。
图为:座谈会现场
会上,实践团队围绕“如何通过地方财政、金融资本、国有资产等有机结合来促进未来地方财力可持续发展”这个课题,结合专业实际,了解了长子县相关金融情况,并与县金融办工作人员进行深入探讨。
会上,县金融办负责人表示,希望同学们能把在学校学到的先进知识、先进理念进行分享,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队员们也纷纷感谢团县委和课题对接单位的热情招待,表示通过此次实践活动让他们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实践,今后,将加强交流,促进双方共同进步。(来源: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马赛 李晨)
原文来源: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 发表时间:2019-07-24 | 作者:马赛 李晨
原文链接: http://cz.sxgov.cn/content/2019-07/24/content_9533437.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凉山日报》:阳光之下 皆是未来
华东理工大学赴昭觉开展支教活动
同学们依依不舍。
本报讯 节气诗文的朗读、初识天文知识,快乐的音乐教学,欢笑不断的课外活动……这几天,昭觉县阿并洛古乡中心小学特别热闹,原来,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15名大学生正在这里开展支教活动,为阿并洛古乡中心小学的320名学生开启了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
据了解,这些大学生的支教上课时间为期7天,课程以初识计算机、音乐、英语、心理游戏等兴趣课堂为主。虽然支教时间只有7天时间,但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孩子们通过“老师们”的教学,对大山外的世界有了渴望,增强了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学到了更多的新知识。
“我们有来自各个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把自己的知识和学识教给孩子们,让他们在暑期有东西可学,也有欢乐。”华东理工大学吴青芳教授告诉记者,通过支教能够为这些对外面世界充满向往的孩子点亮一点萤火之光,让他们知道自己是独特的,未来是明亮的,梦想是可能实现的。
据了解,阿并洛古乡尔古村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腹地,昭觉县东部约17公里处,目前村内只有一所小学。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阿并洛古乡人民政府及驻村工作队联合国家税务总局西昌市税务局、西昌市商务经济合作和外事局、西昌市西溪乡人民政府、西昌市月华乡人民政府对尔古村进行“教育帮扶活动”,旨在通过支教的形式,向这里的青少年展示现代社会的另一面,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激励他们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通过建立奖学金的形式,提供一些资金帮扶,帮助有志向、想通过教育去进一步认识这个世界的青少年,进一步深造,从而对命运掌握更多的自主权。
“老师,我们舍不得你们走,希望你们还能来。”7月23日下午,汇报演出结束后,听说支教老师要走了学生们依依不舍地对老师们说道。
“能为孩子们带来快乐,我们自己也感到很快乐,希望还有机会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华东理工大学的同学们纷纷表示。
接来,村里还将继续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进行对接,把这一活动一直持续下去,让村里的孩子了解学会更多的知识和科技,学好本领,开创自己的美好未来。
原文来源: 凉山日报 | 发表时间:2019-07-27 | 作者:白娟
原文链接: http://lsrb.ls666.com/html/2019-07/27/content_49337.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昆明日报》:探索云茶新商业基因
高校实践团队参观云茶种植园。
连日来,一支130人的团队,针对昆明作为云南茶产品和茶文化的枢纽和国内外茶商汇集、交流的中心的优势,开展了云茶“×”生态集聚行动。
7月30日,尽管暴雨倾盆,依然没能阻挡这群学子学以致用的热情,在雨中先后奔赴宜良宝洪茶种植基地、石林十里香茶种植基地,深入细致地开展调研。
在陈家渡社区紫郦茶庄园,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师生实践小组,认真收集地每一颗茶种子、每一朵茶花、每一片茶叶,仔细对采样标本进行编号。“这只是我们的第一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利民说,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次活动,在全校多个专业选拔了8名优秀学生,组成跨学科、多专业、强技术力量支撑实践团队。
王利民介绍,实践团队行动目标清晰,即在实践中采集更多茶样标本,为昆明探索茶叶精细深加工寻找新方向、新产品,以科研技术力量支撑昆明的云茶产业竞争力。实践中,这支队伍每天通过收集采样,以快递方式将样本邮寄回校本部,由后端的理化小组对样本进行初步分析,为下一步多学科联合研发提供基础。
在康乐茶城,参与实践的各小组通过走访市场管理方、商铺、消费者等,不断完善云茶产业链最后一个环节——市场的调研实践。来自安徽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陶良鳌同学表示,这是他第一次这样全面了解、认识云茶和中国茶文化及产业链,而在走访了康乐茶城各板块后,他认为,应加强各实体店与互联网的接触和网络识别率提升。为此,他与团队的9名成员各司其职,拟建一个推广、宣传云茶方面的App平台。同时,运用自己所有专业与伙伴们一起新建一个茶方面的UI设计,以助推云茶发展。
除来自省外的高校实践团队外,来自昆明本地的高校实践团队也积极参加。西南林业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副主任、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孙浩说,本次实践活动,团队目标很清晰:依托昆明作为云茶文化、销售等中心优势,从商业环节入手,拟以“向左联结企业,向右沟通茶农,向上联通政府,向下打通各产业链”的思路,即政府做引导、企业做品牌、茶农做品质、行业做渠道的路径,重构一幅云茶商业版图,为昆明的茶产业发展探索寻找“新商业基因”,为产业竞争力提供新动能。
原文来源: 昆明日报 | 发表时间:2019-08-05 | 作者:廖兴阳
原文链接: http://www.kmzscc.com/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eleNewspaper/detailNewsPaper/111682
【云南网】遇见云品献礼祖国 全国50支高校团队聚昆为云茶云花云果献策
启动仪式现场 赵岗 摄
云南网讯(记者 赵岗) “遇见云品 献礼祖国”、“春城花都 看这里”……7月29日,由昆明市政府联合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共同主办的“青春才智助云品 奋进建功新时代”全国大学生昆明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在昆明会堂启动。来自全国各地各高校的50支暑期实践队伍齐聚昆明,为昆明发展献才献智。
为绿色食品出点子 开启校地合作新篇章
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初昆明市就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全面促进创新,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奋斗号角,提出要在全省打好 “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的目标上,发挥省会城市的带头作用,希望来昆明的青年学子结合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为昆明乡村振兴尤其是绿色食品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昆明的云茶云花云果产业发展提建议、出点子,贡献真知灼见,开启校地合作新篇章。
“社会实践是人生的长征,即将启程,没有终点。”来自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博士生张雅敬 同学作为本次实践学生代表发表出征感言,她说自己将和来昆青年学子一起,到民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用最大的努力,最火热的激情投身昆明的发展实践,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希望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更加坚定民族复兴的强国梦想,诠释好新时代的五四精神;更加坚定改革创新的奋斗精神,诠释好新时代的青年担当;更加坚定引领风尚的品德修养,诠释好新时代的先进文明。”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相关负责人说。
启动仪式现场 赵岗 摄
50支高校团队脱颖而出 聚焦3大主题
记者了解到,此次实践活动自启动报名以来,共收到365家高校团队报名,以“课题精准、目标明确、项目具体”的原则,根据其专业特色、研报课题等内容,最终挑选了来自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50支团队。
实践活动围绕“ 昆明会客厅、春城初印象、云品深加工、丰收大本营 ”主线,紧扣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聚焦昆明“绿色食品”,精心设计了“云花“+”品牌增值行动”、“云茶“x”生态集聚行动”、“云果“>”产业赋能行动”3大主题活动,并策划了“遇见云品 献礼祖国”随手拍摄影大赛,“春城花都 看这里”抖音短视频大赛和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评选三个专题活动。
青创云品商城“牵手”三个国家级贫困县
同时,为了推动云品出滇,也为昆明农业创业青年搭建政企、银企、研企交流对接平台,提供智力、技术、金融等支持,助力青年创新创业创优,由云南省青年创业协会牵头组建,云南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参与运营的综合性电商服务平台——青创云品商城与昆明市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三个国家级贫困县正式开启战略合作,共享O2O发展机遇,助力消费扶贫,推动昆明高原特色农产品走出去。
仪式上,与会领导为“云花“+”品牌增值行动”、“云茶“x”生态集聚行动”、“云果“>”产业赋能行动”3个主题社会实践团队授旗,青创云品商城 与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现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和市扶贫办的专家等向400余名全国高校的师生细致介绍了昆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和脱贫攻坚情况。
启动仪式结束后,实践团队即将奔赴各县区进行为期十天的社会实践。
原文来源: 云南网 | 发表时间:2019-07-29 | 作者:赵岗
原文链接: http://yn.yunnan.cn/system/2019/07/29/030339978.shtml
【人民网】全国大学生昆明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启动
人民网昆明7月29日电 (程浩) 7月29日上午,由昆明市政府联合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共同主办的“青春才智助云品奋进建功新时代”全国大学生昆明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在昆明会堂启动。来自全国各地各高校的50支暑期实践队伍齐聚昆明,为昆明发展献才献智。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副部长刘钢,昆明市委副书记、市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刘智等领导出席启动仪式。
刘智在致欢迎辞时希望,来昆明的青年学子结合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为昆明乡村振兴尤其是绿色食品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昆明的云茶云花云果产业发展提建议、出点子,贡献真知灼见,开启校地合作新篇章。
来自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博士生张雅敬 作为此次实践学生代表发表出征感言,她说,社会实践是人生的长征,即将启程,没有终点。她将和来昆青年学子一起,用最大的努力、最火热的激情投身昆明的发展实践,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刘钢在启动仪式上对来昆实践队员提出了3点殷切希望,希望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更加坚定民族复兴的强国梦想,诠释好新时代的五四精神;希望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更加坚定改革创新的奋斗精神,诠释好新时代的青年担当;希望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更加坚定引领风尚的品德修养,诠释好新时代的先进文明。
据悉,举办全国大学生昆明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是宣传展示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此次实践活动自启动报名以来,共收到365家高校团队报名,最终挑选了来自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50支团队。实践活动围绕“昆明会客厅、春城初印象、云品深加工、丰收大本营 ”主线,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聚焦昆明“绿色食品”,精心设计了“云花‘ ’ 品牌增值行动”“云茶‘x’ 生态集聚行动”“云果‘gt;’产业赋能行动”3大主题活动,并策划了“遇见云品 献礼祖国”随手拍摄影大赛、“春城花都看这里”抖音短视频大赛和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评选3个专题活动。
同时,由云南省青年创业协会牵头组建,云南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参与运营的综合性电商服务平台——青创云品商城与昆明市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正式开启战略合作,共享O2O发展机遇,助力消费扶贫,推动昆明高原特色农产品走出去。
启动仪式上,与会领导为“云花‘ ’ 品牌增值行动”“云茶‘x’ 生态集聚行动”、“云果‘gt;’产业赋能行动”3个主题社会实践团队授旗,青创云品商城与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现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启动仪式结束后,实践团队即将奔赴各县区进行为期10天的社会实践。
原文来源: 人民网 | 发表时间:2019-07-29 | 作者:程浩
原文链接: https://m.sohu.com/a/330099373_114731/?pvid=000115_3w_a&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