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家书抵万金 徐汇康健街道开展寻觅家信活动
“得知你们已平安回到二汽,我们都很放心。”“亲爱的姐姐:前几天我们五年级学生长征到西郊公园,看见了许多动物。”这是家住徐汇区康健街道桂林西街的郑妙新自1970年从学校毕业到湖北工作后收到的家信。信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也反映了当时经济短缺物资匮乏的状况。郑妙新告诉记者,当时被分配到外地后很孤单,每天就盼着收到家里来信,“当时信件一来一回要半个月左右,每次收到都要读上好几遍,我的老父亲更是坚持30年给我寄家书。”
记者从日前康健街道获悉,街道今年的家庭档案工作围绕“家书”主题,开展“寻觅百封家信,讲述家书故事,诠释人间真情”活动。区档案局家庭档案指导老师石纯如说,家书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沟通感情、维护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故有“家书抵万金”之说。现在“家书”已被手机、电脑等现代通讯工具所代替,若干年后家书可能会消失,但我们不能丢失情感的涵养和文化的传承。
街道目前已收集到的不同年代家书展示出不同特征。如:1949年前(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化,家书是社会变迁的见证,家书作者既有民国先驱、议员、地下党员、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国民党抗战官兵,也有商人、留学生、学生等,多阶层、多视角映照出民国时期五光十色、跌宕起伏的社会生活。李福康42封家信中有8封写于抗战时期,展现了革命军人的家国情仇,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的家书时代色彩较重,往往谈及当时的政治形势,如土改、抗美援朝、公私合营、大跃进等,语言表述充满激情。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书内容开始大讲革命形势、内容空洞的比较多。短缺经济发展到相当严重程度,家庭日用开支普遍捉襟见肘,有的家书用纸也是粗糙不堪。而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家书的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征。家书中关于恢复高考、平反冤假错案、出国潮、下海潮、炒股等内容记载较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历程。
康健街道自2004年初在全区率先开展家庭档案活动,10多年来已有676户家庭建立家庭档案,举办了九届家庭档案展示会。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