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称室内PM2.5吸入量是室外4倍 楼层高污染低

13.12.2015  13:45

  央广网北京12月13日消息(记者焦莹)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一到冬天,雾霾就变成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前两天,一轮强烈的雾霾天气席卷了华北大部地区,让人们再次见识到了雾霾的可怕。这周,终于享受了几天“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可惜好景不长——华北、黄淮雾霾再次来袭。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显示,今天华北中南部、黄淮西北部有中到重度霾,部分地区可达重度污染。

  前几天的雾霾天气非常严重,北京为此首次启动了空气重度污染红色预警。为了躲避雾霾,很多人选择呆在室内,大门紧闭、窗户紧掩,以为这样就可以远离雾霾。可是,呆在室内就真的可以放心呼吸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根据清华大学此前公布的一份《室内空气质量调研的数据分析报告》显示,雾霾天气人均室内PM2.5的吸入量是室外的4倍,且楼层高度可能影响污染物浓度。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这份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北京室内空气质量调研,收集了2014年11月到今年1月,北京407名志愿者累计11万小时的室内数据。报告显示,采样期间,北京室内20小时的PM2.5暴露量约为每日总暴露量的82%,人均室内PM2.5的吸入量是室外的4倍。

  对于这一数据,该调研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张林解释称,室内PM2.5的吸入量、暴露量是室外的4倍,是基于这样的假设:现代人有80%的时间待在室内,这就决定了室内空气质量在人的时间上累计会显得比较显著,尽管因为各种手段室内空气污染情况可能平均比室外略低,但因为时间比较长,所以在时间上累计就会导致室内空气质量对PM2.5和其他污染物的暴露量的贡献显著。考虑到总时间的因素和平均浓度差异,所以得出大约4倍的估计值。

  报告显示,与交通主干道的距离会影响室内空气,距离主干道越近的建筑,室内空气质量越低。并且,居住楼层与室内污染物浓度之间也存在一定关联。采样显示,17层以上在几乎所有室外浓度区间中,都表现出室内浓度的最低值。对此,张林表示,报告中呈现的只是采样时间内的数据相关性结果。

  张林分析称,楼层的结果是在十几万小时中看到的一个现象,研究发现,高楼层、中楼层、低楼层实际上有一定差异,这个差异随着数据量的增加,知信度会越来越高。数据只是在采样样本中看到的差异,如果要获得更严格可靠的数据,还需要不断引入更多的数据。

  除了明确交通主干道的距离、楼层等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报告还指出,开启空气净化器对室内空气质量起到了显著的提升作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教授赵彬表示,只有正确使用空气净化器,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赵彬指出,一般净化器都有一个合格的净化器产品,说明书里头会有一个技术指标值叫洁净空气量,要让净化器开始达到效果,建议时间应该是净化器所服务的房间体积/CADR值×2或3这样的数值是合理的。比如房间体积是40立方米,如果净化器的CADR值是100,那么净化器能起到作用的时间大约是七八十分钟比较合适。

  专家指出,PM2.5的悬浮时间相对较长,开启空气净化器的时间不要短于半小时。张林建议,净化器最好放在人的旁边。

  张林建议,现在很多净化器产品都能显示空气质量数值,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显示往往指的是净化器附近,甚至是净化器出风口处的空气质量,并不代表在房间内部空气质量均衡的状态,因为它涉及到净化器是否能把净化出来的空气有效地送到房屋的远端,或者送遍全屋,能不能形成有效的空气循环,这跟净化器的出风量以及房间内部的物理格局都有关系。

  那么,当室外空气质量指数“爆表”时,还要开窗通风吗?专家表示,室内污染物并非只有PM2.5一种,密闭门窗虽然能够降低霾对人体的影响,但会让其他污染物,如二氧化碳、甲醛、氮氧化物等浓度上升。所以即便室外空气很糟糕,人员密集的室内场所还是应该择机通风。

  除了刚才专家的建议,我们在这里也想提醒听众朋友:在室外空气质量不佳的时候,我们可以“短开窗、长关窗”,在开窗换气和空气净化中找好平衡。现在很多手机APP可以实时查看室外空气质量,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一天中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时间通风换气。

  当然,除了开窗通风、利用空气净化器等净化手段,我们在雾霾天还应注重自身清洁。由于PM2.5不仅能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暴露在外的皮肤接触也会将污染颗粒带回居住环境,所以当我们从室外回到室内时,最好尽快清洁皮肤、口腔和鼻腔,尽量不再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