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实验小学课堂引入"互联网+"迸发教学能量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大平台,也是教学的常用地。
课堂所发生的一切,敏感而又微妙,细小而又艰难。然而,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将课堂放到一个更宽的视野进行了重构。他们以“懂得感恩,崇尚优秀”的校园精神为引领,以“创造适合孩子快乐学习的数字生活”为追求,以“构建教育技术与学科融合为核心,基于网络的社会、家庭、学校协作办学为手段的数字化校园”为办学目标,以“发现每一位教师,成就每一个孩子”为育人目标,并将此作为办学的“根本宗旨”,作为课堂重构的“核心思想”。
1989年,学校提出“个性化教育”,继而发展为“吸引教育”,确定了“让每一个孩子在这里自由呼吸,让每一个教师在这里诗意栖居”的办学理念,并据此进而确定课程理念为“把快乐的触角伸向每一个神奇角落”。在这种顶层设计下,学校将课堂改变、转型、优化作为教育“实验”的“第一要义”。
学校敏锐而又敏捷地感受信息技术的能量,灵动而又灵术地感应这种能量对教育教学的变量,自2007年7月起,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开展数字化学习变革实践与研究,走出了一条朴素而实用的变革之路。2012年9月又进行了新的尝试与突破,在新环境下进行“再生式”的“课堂创新”,从组织形态、教学常规、学习规则、科学评估和多方合作等五个方面对课堂进行了重新定义,进行“课堂创新”的系统变革,体现了教育与技术的亲密携手、人与物的完美匹配和事与理的交融共通,逐步贯通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取得了一定成效。
而“互联课堂”,就是这种探索的具有内涵和外延的载体。
击打键盘 当iPad成为课堂的学习工具
现实的课堂大多是传统的,当然,传统的课堂未必不好。不过,当世界因为技术的提升,能以更好的方式实现课堂学习时,勇敢者是应当敢于作出一种尝试的。
在嘉定区实验小学,这样的“实验”先在一年级发生,这是需要点勇气和实力的。“当信息技术涌来时,我们不能熟视无睹,要积极拥抱”,校长花洁想撬动一下敏感的神经。
2012年8月,嘉定实小给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家长发放了一张调查问卷,发现有90多位孩子家里有iPad。“让孩子们自带iPad上课,实现自带设备(BYOD)怎么样?”这个念头在花洁的脑海中渐渐成型。
为什么要选择用iPad,而不是其他的平板?“因为它的界面操作更简单,更灵敏,更适合一年级的孩子。”花洁不迷信潮流,她只有一个目标,什么样的设备更适合学生的有效学习。
与老师沟通,让他们参与实验很容易,但与家长沟通,让他们同意自己的孩子用新方式学习,就不那么简单了。在一年级新生开学前的家长会上,花洁向家长们表达了学校致力于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的决心和设想。
20分钟后,花洁让语、数、外的任课老师上台,向家长们说明各自的教学模式。有的家长没有心理准备,不知道一个普普通通的新生家长会还要开这么久,所以在家长会开到一个多小时的时候,有点坐不住了。这时,花洁站起来,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如果今天是我这个校长在这里讲这么久,你们可以站起来马上走,因为你们可以不相信我,我不是直接教你们孩子的人。但是今天是学科老师讲,讲思路、做法,讲他接下来要做什么,你们也可以知道自己的孩子未来将面对什么样的课堂,这将建立起我们共同面对教与学方式变革的信心。”
这次家长会一共开了3个多小时,到后来大家越来越激动,也越来越有信心。“选择有iPad家庭的孩子进行教学变革,是因为你们对技术是很敏感的,不排斥它。但iPad目前在你们家里只是一个玩具而已,如何把它变成孩子学习的工具,我会让你们看到的。”花洁的话赢得了热烈掌声。
接下来,学校与学生家长签订了iPad使用协议:家长承诺iPad上的游戏全部清空,学校保证iPad在学校的时间是用于教学的,会认真培养孩子“时间管理、科技应用”的能力。花洁笑着说起协议内容,“其实很多家长很痛苦的事就是小学的孩子放学太早,没有人监督学习,他们是真希望有了iPad以后,孩子能养成合理安排、专注作业、自主学习的习惯。”
就这样,iPad进入了一年级课堂,那在当时还是沪上教育界的一大新闻呢。
引入数字生活:“互联课堂”成型的现代理念
学校的中心位置是课堂,而课堂的任何变化都必须由客观的条件和主观的意志融合在一起。
2005年,花洁从市区调入嘉定,2006年任实验小学校长,很想把学校办成一所具有头脑的灵动学校。在这之前,对教育信息化有深刻见解的她,已经完成了2个国家级科研课题。一种直觉告诉她,科技将会给教学带来改变。
但当时学校的状况却令她发愁:全校只有一个中学高级教师,那就是自己;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进展比较慢。
改变从何处入手?有一个新鲜的东西跃入眼前。
2006年,刚刚开始教育信息化的中国大地上,电子白板开始流行起来,学校也因为这个新生事物而跃跃欲试。
此时,嘉定实小迎来了她的第一块电子白板。因为价值不菲,所以把它放在哪里成了花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如果放在阶梯教室或者会议室,可能可避免学生对它的人为损坏,但是一旦放在了这些地方,电子白板就只能是展示作用,无法深入到教学的常态中。
“我要把这块白板放在教室里,并且,我还要求老师们常态化使用它。”想来想去,花洁挑选了一个青年教师任教的班作为电子白板的实验班。这个班的语、数、外三科老师,也就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样的触摸,其实是引入了一个现代技术及其理念,就是数字生活。花洁认为,教学转型正在悄然发生,以“互联课堂”为标志的数字化学习方式,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尝试。借助互联网与电子白板技术,可以让学生适应现代学习方式,学会检索和调用资源,在互动与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与知识技能,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习素养和新技术应用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面向未来奠定基础。
学校自2009年9月起参与中央电教馆、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戴尔“互联创未来”项目,由于该项目试点成效显著,学校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创建基于数字学习的新型互联课堂模型、标准、内容和评价,为推动学生课堂转型的实践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途径。
“数字化学习应用教室”是继学校实施dell互联移动课堂两年后开展的,综合运用电子白板、ipad、协作平台来进行数字化学习,更尊重与关注个体学习差异,进一步加强家校协同。具体优势体现在:尊重差异,促进能力发展。学校确立了《利用iPad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教师与心理学、社会学专业人士共同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学科学习情况与认知、语言、运动等与学习相关的综合能力培养情况。通过一对一的定时诊断,明确目标,提供方案,家校协同,提升学生的注意力、逻辑力、记忆力、表达力、理解力,促进精细动作、平衡与协调、速度与敏捷、力量的发展,同时培养学生具有时间管理的意识与能力,掌握科技应用的途径与方法,这必将有益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显然,引入数字生活,是“互联课堂”成型的现代理念。
开放性互联:“互联课堂”成优的显著特点
数字生活背景下的学习,已突破了时空的概念。
在学校,“互联课堂”是一个开放性的基于网络平台支持的项目,它的目标是实现多个学校互联、课堂互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学到不同的内容,完成分层的差异性交流,培养21世纪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探索能力、社交能力和表达能力。
“互联课堂”的优势体现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学校的“数字化学习”课程文化架构,是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它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学习是个性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可以通过通讯交流;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的;学习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
周淳熙,二(5)班的学生,许燕老师向花洁娓娓道来——她和他的故事。“听说他很有想法,还没读小学,已经在qq空间中写了很多有趣的文章,难得的是他开始了,就一直坚持着……一个小小的人儿怎么这么厉害?令我肃然起敬。可是,当学期的大幕开启:上课的时候,他很少发言;作业字迹马虎;考试成绩也只是中等……很平凡的孩子呀,哪有小才子的样子呢?
然而papa却揭示了藏在外表下特殊的他:地板之间的对话、神秘的爸爸、牙刷历险记……那一个个独特的视角把丰富的他,展示在我的眼前,每一次我都会迫不及待地收听他发布的内容,总会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与大家分享着他的发现,孩子们也总是满怀期待地等待着!我总是对他说特别期待他的作品,但希望在学校里的时候,他也能像在papa中一样自信、积极。时间就在不经意中不知不觉地流逝着。我突然发现在学校生活中,他已经与开学的时候判若两人:字迹说不上漂亮,但是每一笔都很工整;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工作中,孩子们的整队快静齐;上课时手举得高高的,每一次发言都很有质量……”
“没有papa,或许我不会发现他的内秀,不会搭建展示他才华的舞台,他还是那个不起眼的孩子。”许老师如是说。
由此,花洁想到:正式学习中的孩子与非正式学习中的孩子可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教师应理解并尊重这两种状态的同时存在,并寻找机会,让两种感觉互相传递,两种角色自然转换,这就是优质教学呀。
环境、资源、方式“三重唱”:“互联课堂”成势的强大支柱
“互联课堂”,肯定是与课程环境、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连在一起的,互在联系,联在整合。近两年,学校以三类课程与教育技术整合为契机,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学校数字化学习的特色道路,在全市及全国范围树立了学校的特色品牌——“数字实小、协同教育、快乐学习”。
学校大力建设融合教育技术的学校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框架时,根据上海市二期课改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结构布局,以学生发展为本,凸显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优势,构建系统、科学、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三类课程的建设均与“互联课堂”建立起配套关系,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实施以交互式电子白板、计算机和翼学院构成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平台,利用微课程、多媒体软件等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情景探究学习,促进师生互动,通过对课内外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度、学习深度的评价,提高教学质量。并制定了适应情景探究学习的新的教学常规:诵唱算练,充分准备;面向全体,大声发言;注视对方,仔细倾听;每课一说,学会表达。拓展型则正在构建38门数字素养课程,又可称为IMT课程,I就是智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智慧表现在如何获取知识、处理知识和应用知识,真正的学习活动就在于能把握和领悟知识本身的意义,并能把它们转化为自身的能量,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更能理解接受,更能运用,用智慧来统率知识;M就是多元,重视多样文化的理解和诠释,从跨文化的理解中,开阔视野,使学生能更关联他人,更好地沟通,以培养豁达的胸襟及多元的问题解决能力;T就是思考,学会更自由地思考,才能更快乐地学习,最后促进人的发展。探究型课程在网络环境中,利用博客、微博、moodle平台、德育微网站等空间,建立网上开放性学习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式学习以及问题解决式学习,学习交往与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感受信息时代是一个数字化的世界。教师和家长在moodle平台上开设“品格小课堂”、“远离意外伤害”、“汽车发动机是怎样工作的”等各类研究型课程85门。与家长协同开发“小畅学礼仪、小畅会生活、小畅懂感恩”系列德育微课程。学校还与上海市控江中学、四川彭州市升平博爱小学联合开展跨区域合作学习项目,荣获教育部“互联创造未来”、“技术启迪智慧”项目评审一等奖10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31项,优秀奖若干项。
“互联课堂”实践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的进步与革命,但并非否定传统课堂,当前所做的尝试更多的是基于传统的改进与有限的转型。学校认为,信息化是环境与平台,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上网设备等是可供教育教学开发应用的工具与资源,从当前的视界来看,我们要做的不是让教育迎合信息化的方向,而是将教育架构在信息化的环境里,让信息技术为我所用。让“互联”推动课堂教学的转型与突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技术、新工具的引入并非一帆风顺水到渠成,一方面,教师熟悉电子白板和上网本、平板电脑等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搜集、制作、分享教学资源,如果盲目推行,有可能引起教师的抵触而使“缺点”放大;另一方面,新技术环境下的资源配置无论从习惯、配置、标准到评价都不是现成的,它需要应用者(教师或合作团队)边摸索、边开发、边积累,这些都需要时间、需要尝试、需要突破和放弃的勇气。学校首先借力专家的指导,在校内根据教师自报选择了部分志愿者班级作为试点,这些志愿者主动学习和熟悉电子白板、上网本、平板电脑的各种操作功能和资源类型,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设计教学实施的方案、课件、资源;有所体会和成绩时,向全校教师开设研究课、展示课,引发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和参与;学校还抓住各种机会鼓励老师参加各类课例评比和“互联课堂”教学研讨,教师们获奖后信心倍增,应用的热情持续增高;班级试点成功后,学校通过TED演讲、开设工作坊、开展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逐步扩大到年级试点,团队共同研讨新型教学形式。
数据重构教学:“互联课堂”成名的经典突破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产生了爆发性的正能量。
“每一个阶段,我们都是运用系统变革的思维,发现问题,寻找策略,解决问题,持续改进。”花洁这样说。
第一阶段思考如何让知识体系构建起来?学校关注三点第一,从课程角度看教学;第二,重新审视教师角色;第三,怎么指向学生的知识缺陷。学校课题组教师用四个半月建立了数学知识图谱,为教师从课程角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小学数学学科547个知识点提供可视化路径指引,建立了动态适应性训练,通过定义规则,自动产生动态有趣的图文训练,每个知识点结构化至原点,形成学习路径,设定四级指标,通过动态题、综合题的评估,产生数据,由量化模型计算结果,诊断学生的弱点。当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遇到困难,系统采用对话式的解析方法,分出详细的步骤,一步步对学生进行指引,同时在提示过程中准确鉴别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引导学生去学习需要掌握的知识。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沉淀在系统中,为教师掌握学生知识架设了直通的桥梁。当然,系统也和教师形成人机互补机制,教师的角色也被重新定义了——从掌握教学技能转向精准识别不一样的学生。通过系统中积累的内容数据、过程数据、结果数据,学校建立了多种数学模型。
第二阶段学校思考的是重新审视课堂,这样的课堂必定是一个思想活跃、情感流通的场所,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输入输出的过程。学校与翼学院合作建立了网上学习圈,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参加班级圈与全班进行沟通交流;通过挑战圈,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也可以学生自行组成一个个学习小组,通过个人圈进行合作学习。老师们欣喜地发现;自发的学生间的互评增多了,从自我的学习衍生到学生间互动学习;思维呈现的途径变得日益丰富起来,文字、语音、图片、拍照皆可;教师的指导变得更有针对性,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多种评价方式并存,提高了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的热情,课堂结束后又是新的学习的开始。从数据解读中可以看到,本学期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在三个月中翻了一倍。同时基于学习过程的数据分析,捕捉了学生思维差异,逐步实现个性化教学指导。包括两个层次:既有单次完成情况的结果分析,也有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趋势、学习特征分析。单次完成情况的数据分析,包括完成情况、微课情况、练习情况和讨论情况四个方面,教师可以很清晰地知道哪些学生已完成、哪些学生在进行中、哪些学生尚未开始;是否在完成挑战任务前观看了微课学生,每部分各花了多少时间,练习花了多少时间、每道题用时多少,答案正确率分布情况如何。学生个体是否发表讨论或参与讨论。同时红蓝两色可视化地对比了全班整体完成情况和个体完成情况,教师可以迅速掌握学生个体情况,快速鉴别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学生隐性的思维过程也可在微课笔记、学习圈讨论中得以显现。教师能根据学生学习时长与正确率的关系,调整教学重难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用时长且正确率低的部分予以重视。一个时间段内学习趋势的分析,教师可以更明晰重点需要关注的知识点与学生,也可以分析学生的线上学习特征,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深度、学习效度等,帮助教师在后续的学习上做出相应的改变。捕捉思维差异的目的,不止是让教师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方向性。
第三阶段,重新审视学与教,让时间和空间得到延展,以移动、链接、创造为特征的个性化学习开始成为现实。两年来,教师们惊喜地发现作业贯通的不仅是时空,不仅是教学内容,更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贯通。从课内教师的板书到课外学生的智慧分享单,贯通的是知识以及知识管理的能力;从教师建立评价标准到学生学会自我认知与评价,从教师的教学流程再造到学生的学习流程再造,贯通的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提升了人际交往与内省智能。从个性化辅导帮助到同伴间相互影响,从教师家长看得见孩子的变化到学生养成了新的学习方式与习惯,贯通的是师生情感、生生情感,贯通的是学习热情与持久力。课外学习中产生的资源、培养的能力又反哺到课堂中,进一步倒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再造教学流程。由此联想,学习的发生,它不仅仅在课堂当中,更大的空间是学生在家庭、在社会中的点点滴滴,一张随手拍摄的照片、一件用过的物品,都有它背后深刻的故事,把这样的一张图片作为一个触点,深入挖掘,联系各个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自己讲述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故事,这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目前,学校以“创课”形式正在营造的个人化创新发展空间,就是学生的学习生活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一个真实投影。
时任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倪闵景处长在观摩了数字化课堂教学后,对学校的探索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嘉定实小数字化改革“走出了一条朴素而实用的变革之路。”
■花洁
信息技术给当代人类生活所带来的变化、受益都是难以想象的,教育领域当然也在其列。
如果说,信息技术,包括电脑等硬件涌入市场是必然的话,那么信息技术成为教育改革和优质的利器,并不像设备引入那么简单。
问题是,在新技术面前,我们会被推着朝前走,但这样的技术与教育的联姻是需要“谈情说爱”阶段,并通过实践来开“《结婚证》书”的。通俗地说,就是信息技术要成为教育的“伙伴”,一定不能任性,而是要有悟性。
对此,实验小学的教育信息化之路,就是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潜在热量通过智慧嫁接变为教育教学的现实能量。基于实践,我们觉得:信息化是环境与平台,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上网设备等是可供教育教学开发应用的工具与资源,从当前的视界来看,我们要做的不是让教育迎合信息化的方向,而是将教育架构在信息化的环境里,让信息技术为我所用。让“互联”推动课堂教学的转型与突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因此,我们推崇用教育的“本义”善待信息技术的“技艺”,让教育之舟在信息技术的海洋中扬帆,让信息技术之花盛开在教育的沃土上。
倡导用教育的钥匙叩开信息技术的大门,用信息技术的便利提升教育的层次,用教育的探索提高信息技术的含金量,我们无限链接.(作者为特级校长、嘉定区实验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