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课程内容 融入实践平台 融入文化载体 思政教育的上理模式

03.01.2017  19:3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一所拥有百十年办学历史的大学,上理工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定位,通过构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相结合的思政教育体系,全程、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创新人格和文化情怀。


   课程育人:教书与育人无缝对接,有效培养工程素养
  一是将“科学伦理”作为新生第一课的重要内容。学校高度重视“科学伦理”对学生学术理想、价值实现的引领作用,在新生入学或专业课开始环节,注重科学伦理、工程伦理相关内容的融入。学校庄松林院士每年都会给光电学院全体大一新生上工程专业导论课。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从事科研几十年的体悟给新生们指点迷津,拨开科学研究的迷雾,鼓励学子们热爱科技,立志成才,为国做贡献,导论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和努力学习的斗志。机械学院朱坚民教授已经连续5年为超过1500名机械类大一新生开设《机械工程导论》课,在这堂只能由教授主讲的入门课上,学生不仅会听到学科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动向,通过教授对学科的深度把握外加上精彩的案例,让学生对学科、行业发展有了全面了解,同时增强了为“中国制造2025”努力学习的使命感。
  二是多种形式的“师生共同体”建设将专业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多个学院围绕“师生共同体”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材料学院建立了实现双向密切交流与协作的“六位一体”学士导师制;医食学院组织学科带头人、东方学者等打造本科新生班级的“最强班主任”;光电学院组织毕业于世界一流大学的海归教师担任“青椒学霸”班主任……在这些不同形式的“师生共同体”中,各类教授、高端人才把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不仅付诸于课堂,更投入到对学生课外第一时间的解疑释惑之中,从而影响并引领学生课堂、实践、生活的全过程。
  三是重视人文教育对理工科学生工程素养的积极影响。面对当前理工科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学、轻人文”的现象,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互补和融合。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挖掘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道德资源,推动大学文化素质课的课程改革,使大学语文等课程在知识传授基础上同时服务大学生人格塑造,例如通过优秀古典诗词的阅读与学习,在欣赏诗词艺术形象,品味思想情感的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实现思想教育。此外学校还专门成立音乐系,通过开展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人文教育,提高理工科学子的人文素养。


   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全程,砥砺学生创新人格
  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全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共识。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再到创新人格的培养一直是学校实践育人的目标导向。为此,学校从制度保障、平台建设、社团活动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
  一是以“创新创业大作业”培养学生创新人格。自2010年起,学校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比如《大学生产学研结合项目》、《机械创新与实践》等,并分3年重点建设30门核心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学校积极倡导“创新引领创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2015年,以课程计划为制度引领,以创新创业能力达成为导向,在国内率先推出贯穿大学4年的“创新创业大作业”,其中 1学分的创新大作业和1学分的创业大作业,需要学生必须以所学专业知识为基础,通过贯穿大学四年的计划、积累、实施、考核方能取得这2个必修学分,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与专业相关的复杂系统问题的能力,有效砥砺学生创新人格。
  二是以“尚理四和苑”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每年保障1000余万元经费资助学生开展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等活动,资助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研究、培训等教研活动,持续增强学校创新活力。学校还构建“1+N”校内校外孵化平台,在校内利用“尚理四和苑”等众创空间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孵化,“尚理四和苑”集教育功能、指导职能、孵化职能及成果转化为一体,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港湾。此外学校还积极协同大学科技园等多方资源,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社会多方共同支持学生创业孵化的巨大合力。
  三是以“辅导员工作室”打造精彩第二课堂。学工系统主动聚焦学生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21个辅导员工作室开展漫画德育、艺术德育、国学德育、体育德育、音乐德育等德育实践探索,在教学团队当中精细化开展学风促进、创新创业、就业教育,将“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


   文化育人:传承百十年校史文化,增强文化情怀和文化自信
  一是将校训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学校认为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源共流,学校2014年与光明日报社等联合举办的“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在国内掀起了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潮。同时在校内开展校训校风大家谈、上理精神大讨论、知名校友谈“校训与人生”等活动,结合入学季、毕业季、节庆日、纪念日等,将校训宣传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
  二是研究传承大师精神,艺术呈现校史故事。学校认为,校史故事蕴含资政育人的鲜活资源,大师名家的思想与精神历久弥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学校邀请国内专家举行“‘追求卓异’刘湛恩教育思想研讨会”,挖掘出了爱国教育家刘湛恩更多的生动故事,为开展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新资源;学校打造精品话剧《刘湛恩》,将老校长的爱国情怀、民族大义、教育理想、办学理念融于一体,在师生当中引起强烈反响;学校摄制播出纪录片《江畔风华时》,探寻校园优秀历史建筑背后的知名校史人物典故;学校化学系缪煜清教授向学生开设化学史话课程,带领学生一起探访化学系知名校友,编写沪江化学史略等,在面对面访谈以及材料搜集整理过程中进行校史育人。
  三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增强文化自信。学校建有“沪江国际文化园”,设立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7大文化交流中心,多元文化交流活动覆盖全校80%以上学生。通过“一带一路”论坛、海外名师讲座、国际政要和知名企业家访谈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在世界多极发展中如何彰显大国责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脉搏。
  四是打造了内容丰富、定位精准的讲坛体系。学校聚焦学校中心工作,结合理论宣传重点和教育领域热点话题,定期面向中层干部和辅导员举行两级中心组学习,每年有10场左右的高质量报告,大力提升了教师队伍思政育人水平。此外,学校还精心打造了面向新生的“思学讲堂”开展博雅教育,面向研究生的“沪江讲坛”开展学术交流,面向全体学生的“励志敦行大讲堂”进行意志品质教育,面向国内外学生的“复兴雅韵”系列跨文化交流讲座,面向学生创客的“尚理创客论坛”邀请创客校友分享创业故事以及“上理名家讲坛”、“学术大师讲坛”、“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高端讲座等等。全年100多场精彩的讲座在进行文化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师生进行科学精神和艺术鉴赏修养熏陶。
  五是营造了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学校精心打造了“讲台深处的爱”、“温暖人生的好老师”等栏目,树立了近30位师德师风育人典型,校团委“同学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出了110位好老师代表,这些都营造了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激励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再创佳绩。同时,学校也通过开展了110名影响力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组织多个学院学生对110位校友创客以及全国各地的“中国制造2025”领域的校友代表进行采访等,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双创氛围,在榜样的引领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习主动性、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新闻中心 王 丹报道

文章转载自第293期上海理工大学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