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强农惠农落到实处 ——河北省廊坊市多渠道挖掘农民增收潜力纪实

09.09.2016  22:18

近年来,河北省廊坊市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主线,狠抓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全方位、深层次、多渠道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2015年,廊坊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首过万元大关。

提能力——百万农民大培训

在永清县龙虎庄乡大青垡村的黄瓜大棚,只见黄瓜挂满藤架。“从前,1亩地的大棚蔬菜挣不了几个钱,现在通过精心种植的黄瓜,每亩可增收至少1万元。”韩曙光笑着说,“咱这儿离北京近,新鲜的蔬菜从采摘到进京不过1小时,到北京批发市场或各大超市转眼就被抢购一空,特别受北京市民的欢迎。”通过专业培训,像韩曙光一样的农民,在蔬菜种植方面掌握了微喷技术和秸秆反应堆增肥技术,不但蔬菜品质有了很大提高,病虫害也明显减少,亩产增收更是可观。

为了让农民学到最想学、最实用的知识和技术,廊坊市在培训工作开展前,充分考虑农民意愿,全面了解农民对培训内容、时间、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和期望,科学制订符合群众意愿的教学方案,并且实施分类培训。该市建起各级各类培训基地110个,内容涉及安全生产、维修制造、法律常识、农业技术、企业管理和家政服务等各个方面。同时,深入调研京津及本埠用工市场,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特色,把农民创业、就业技术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作为培训重点,开展易操作、见效快、适合对路的实用技能培训。

过去,农民在本乡搞种植养殖苦于没技术,外出打工想找份‘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更是奢望。”廊坊市委农工部副部长王龙江介绍,“廊坊市于2010年底启动‘百万农民大培训’工作,目标是用5年时间免费培训农民100万人次。截至去年年底,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累计培训农民84.3万人次,通过技能培训,80%的学员掌握了先进的科技知识,顺利实现了就业增收。

廊坊市着力推动“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就地培训、就近转移”的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百万农民大培训”的出口问题,使农民学员招得进、学有成、就业快、能增收。该市在三河、永清等地进行入户调查后显示,被调查户全年人均收入比培训前增加了14.8%。

农民培训使得一大批科研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农村,蔬菜种植和鸡、猪、牛、蝗虫养殖以及其他特种养殖等项目得到深入推广。通过项目带动,一大批农民走上了专业化养殖、规模化种植的道路。这种规模化生产能够规避风险,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廊坊市农业局副局长张钢圈说。

舞龙头——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

我们自从加入北农大健康养猪专业合作社,他们提供的饲料、防疫都比市场价低,收购价却比市场价高,还常请专家给我们讲课,最多时我养了四五百头猪,每年稳赚20多万元。”固安县门铁营村的养猪专业户姜玉芝高兴地说。近年来,该县农业按照“产品上质量、基地上规模、龙头上档次、产业上特色”的发展思路,重点培育一批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优势农业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农民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扎实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支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从单一的销售或技术服务向多层次的生产经营和服务发展,探索形成了“农超”“农校”“农餐”“农食”对接、产销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机制。

廊坊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邢惠敏介绍,2016年以来,廊坊市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方向,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到产业化经营,狠抓项目、龙头、品牌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效带动了全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完成了目标任务。

康达畜禽养殖有限公司通过对基地农户实行统一供雏、统一供料、统一回收毛鸡、统一价格、统一规划建筑的“五统一”模式,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农户只负责生产,不收任何费用,采取记账的办法,到农户按龙头企业要求交售产品时,再按账目一一扣除,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该公司先后利用4000余万元贷款,向300多户农民赊销饲料1万余吨。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入企打工、土地入股等方式带动农户达到56万户,助农增收12.9亿元,户均增收2346元。让农民分享到农业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成果,实现了“共享共赢、强农惠农”。

建园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永清县新苑阳光现代农业园区,有一座智能化日光温室。温室内育有30多种优质品种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000多平方米,而占地面积却只有2304平方米。据工作人员介绍,由于采用箱式栽培、槽式栽培、螺旋栽培、立柱栽培等立体无土栽培工艺设计,能将土地的种植利用率提高3倍左右,并且有省水、省肥、省工、高产优质等特点。再通过循环节能系统、智能化喷灌系统及无土栽培系统,整座大棚里的30多种蔬菜可以各自有序生长,形成了一个缤纷的蔬菜王国。

现代农业园区既是项目投入的集中区,又是产业聚集的功能区,还是新型业态的样板区、机制创新的示范区,它关联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好了现代农业园区就抓住了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扣准了‘四化同步’、统筹发展的突破口。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一条富民之路,一条强市之路,一条前景无限美好的希望之路。”廊坊市委书记冯韶慧说。

2016年,市财政已列支5000万元,专项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搭建政府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解决现代农业园区大建设大投入的资金瓶颈问题。在园区规划过程中坚持“两区”同建。把农业园区和农村社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把园区的村庄建成美丽乡村、建成新型农村社区。

从政府层面整合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各类资源,在园区规划建设工作中协调联动,整体推进。整合涉农资金和项目集中投入到现代农业园区;整合非农行业和业务部门的项目、资金投入到现代农业园区,农业和非农行业政府业务部门每年至少争取一个建设项目,项目资金投入到现代农业园区。同时,在农业园区建设上要着力实现传统经营理念向现代化经营理念转变上的突破,园区经营与市场对接上的突破,园区建设与农民利益衔接机制建设上的突破和不断创新经营到理念上的突破,使现代农业园区得以整体协调快速发展。

强基础——农发“小项目”带来大效益

这个占地200亩的菊花连栋温室大棚是目前国内单体最大的,里面种植的是从河北省农科院引进的‘河北香菊’,全年收入可达5000万元以上,没有县农发办的扶持,你们是看不到这菊花美景的。”永清县刘街乡胜利村党支部书记孙少志说。

2012年县农发办实施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永清县农发办聘请专家、走访群众,对全村2600亩土地进行了重新科学规划,投资608万元,实施水、土、田、林、路、电的综合治理,使该村全面达到“田成方、树成行、旱能灌、涝能排”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标准。

环境改善了,机遇上门来。目前,胜利村成功引进盛泰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项目、生猪屠宰加工项目、河北香菊菊花园项目、设施蔬菜种植新建项目。据测算4个项目将为全村提供800多个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可达3万多元,农民真正实现了由‘务农’向‘务工’的转变。”孙少志说。

胜利村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蝶变”,只是近年来廊坊市通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助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廊坊市农开办副主任夏俊松介绍,“十二五”期间,全市农发项目总投资22.3亿元,累计投入财政资金9.9亿元,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扶持壮大了康达、参花、占祥等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带动能力较大的龙头企业;培育了顺斋、海泽田、菜营等一批农民参与程度高、制度规范、利益联结紧密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年间,治理改造中低产田16.8万亩、高标准农田39.85万亩,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120个,共扶持壮大龙头企业7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十三五”时期计划治理高标准农田64.1万亩,计划完成总投资9.6亿元。项目区预计增产粮食7638万公斤,年新增种植业产值2.6亿元,农民收入增加总额2.1亿元。

抓机遇——观光农业醉游人

走进固安县林城村,一望无际的花海彩带景区尽收眼底,穿梭景区中,若隐若现的人们有的是老少三代齐聚的幸福家庭,有的是结伴旅行的青年学生,还有的是拿着专业摄影设备的摄影爱好者……2014年林城村投资80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4000亩的苗木基地、1100亩的油葵观光园和140亩的花海彩带景区,实现了农业向规模化城郊型、都市型农业的转型。

近年来,廊坊市坚持把现代农业发展与花木、林果、民间文化艺术等特色资源的挖掘利用有机结合,依托毗邻京津的独特区位优势和绿色生态环境,形成了温泉商务、温泉养老、农业观光、林果采摘、文化体验等特色产业。

笔直平坦的水泥路,整齐划一的二层农民别墅,花丛、路灯、景观树、广场、戏楼、水上乐园……走进永清县远村现代农业园区,俨然进入一个多彩的“童话城堡”。

园区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每亩近千元的土地租金,在园区企业务工每天收入100元左右,还可享受部分园区项目4%的利润分红。2015年,仅企业利润分红一项,村民就获得52.2万元的收益。

加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力度,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依托农村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项目,创建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预计2016年,实现旅游收入200亿元以上。

记者 高文 冯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