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复苏不能过度依赖降准

06.02.2015  12:11

 

      中国人民银行2月4日晚宣布自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这是央行时隔32个月之后首次全面降准,引发市场多方强烈关注。自2014年11月央行降息后,市场各方对于降准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早前央行已经通过两次定向降准,试图采用微刺激的方式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但微刺激的举措对于实体经济收效甚微。

      此次降准的时机非常突然,超过各方市场预期。此次降准很可能不是央行所愿,而是形势所迫。在此之前,受到防范金融风险的影响,央行对于宽松货币政策始终抱有谨慎态度,此次降准更显货币政策两难。随着银行坏账率的不断提升,同时为了防止流动性过度流入虚拟经济从而推升金融风险,这一直制约着央行落实降准。但为了应对实体经济下滑与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降准确实为不得已之举。
 
      一方面,降准迫于经济下行压力。首先,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仅为7.4%,截至去年12月末,CPI同比增幅仅为1.51%,PPI连续近三年负增长并创下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新低,中国实体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偏大,通缩预期愈发强烈。央行推出降准最大的目的仍然在于防止实体经济进入全面通缩的状态。其次,近一个月时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宽松货币政策,造成人民币汇率除了对美元下降外,对欧元等货币都在上升,这对于中国出口极为不利。这同样促使央行早于预期推出降准。最后,随着中国出口增长放缓与顺差降低,外汇占款释放的流动性比重开始下降,此时央行希望通过降准以向市场释放流动性。

      另一方面,降准同样蕴藏了金融风险的压力。虚拟经济的繁荣与实体经济的低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房地产市场所隐藏的金融风险与去年下半年股市的一系列新变化,都造成降准后遗留的一系列问题。由于房地产市场下行的拖累,去年下半年银行的坏账水平有一定的上升,降准无疑对于房地产市场是利好消息。但短期内推升房地产的基础已经不存在,降准后如果资金重新流入房地产市场,不仅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复苏,同时也将再次推升房地产对整体经济造成的金融风险。与此同时,去年下半年,股票市场在实体经济未见明确好转的情况下,呈现大波动上扬趋势。此次降准对于股票市场同样将造成推波助澜的作用,可能进一步推动资金进入到股市,股市形成泡沫的预期也在增大。

      为了避免全面降准所带来的流动性过度流向虚拟经济,央行在其同时推出了定向降准,但定向降可能非常有限。降准对于实体经济的推动仍然有赖于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但目前市场主体的资金需求普遍疲软。而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本身就不在于流动性不够,而是金融机构对于中小企业潜在风险的担忧,单单依靠降准难以解决这一问题。降准对于股票市场是一剂强心剂,直接融资对于市场主体的影响将会上升,但是否会推升股票市场产生泡沫,仍然值得警惕。降准虽然能够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对于提振实体经济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其所带来的金融风险仍然不容忽视。中国经济目前的下行压力,本质上并不是资金供给上的问题,而在于经济结构转型阵痛期的投资需求下降,单纯将实体经济的复苏寄希望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可能带来金融风险的隐患,而且也并未解决经济增长的本质问题。在流动性放松的同时,释放社会经济领域的投资机会,促进投资需求的增加才是关键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