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打造“一号创新带”
09.09.2016 22:16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张江示范区:创客+智慧湾栈
智能制造企业
一号创新带示意图
轨道交通一号线是上海的第一条地铁,亦为上海轨道交通最繁忙、最重要的大动脉。一号线北起宝山,区内共7个站点约10公里,沿途经过高境镇、庙行镇、张庙街道、顾村镇、杨行镇五个街镇,最南端的共康路站距离人民广场仅10分钟车程。宝山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这一区域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持续推进转型发展,曾经的老仓库、老堆场、老厂房,如今已成为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载体。
宝山区委书记汪泓说:“日前,宝山区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对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制定《推进一号创新带建设的实施方案》,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支持、融合发展’原则,采用‘低成本、小聚集、分布式、嵌入型、专业化’发展模式,继续提升环境品质,不断完善服务体系,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通过一号创新带的辐射作用,全力打造上海科创中心重要功能区,努力闯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新路。”
一号创新带功能布局
以及发展目标
立足现有载体布局,加速产业转型发展和城市功能提升,推动形成“一带两核三轴”的发展布局,实现区域产城融合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带”为轨道交通一号线宝山段,“两核”为上海智力产业园和智慧湾科创园,“三轴”为呼兰路、外环高速公路、友谊路三条东西走向发展轴。
至2020年,计划形成产业载体面积200万平方米,新增5000家创新企业,50家上市挂牌企业,10家品牌创客基地,完成7个站点的创新氛围营造工程。成为上海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体现新亮点、形成新优势的示范区,成为“中国产业互联网创新实践区”、“上海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重点培育园区”和“张江高新区宝山园”的重要功能承载区。
用好市场主体力量
建设科创载体
“十二五”期间,宝山区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累计调整淘汰相关企业600余家,腾出土地约11000亩。一号线沿线先后建成上海智力产业园、博济智慧园、北外环信息产业园、智慧湾科创园、城市新汇等一批产业载体。更为重要的是,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十三五”期间,宝山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城市更新为路径,发挥市场主体力量,老工业区转型的步伐将不断加快。
目前,宝山区从一号创新带沿线梳理出19个以存量工业、仓储为主的拟转型转性地块,占地面积近1500亩。引进了包括科房、博济堂、卓越在内的多个专业园区运营团队,依托市场化、专业化的运作,到2016年底,一号创新带沿线将形成约100万平方米产业载体。9月9日,核心区中的智慧湾科创园将正式运营,百联地块、市政地块转型项目也即将启动。
智慧湾科创园位于宝山区蕰川路6号,占地面积200亩。2015年11月,科房投资全面启动对该园区的转型升级改造,计划分三期进行。园区将创新性地以集装箱为载体,建设花园式办公空间,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和文化创意领域的企业。在公共空间及周边环境的改造中,以健身步道、体育设施和开放广场打造全新“桥空间”,形成园区和社区的有机融合。同时,充分发挥老工业建筑的历史传承,将15栋旧库房打造成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科技创新、艺术展示、旅游休闲于一体的12街区;把1.4万平方米的集装箱堆场,打造成娱乐和滨水体验相结合的办公及展示区。改造后智慧湾科创园将成为上海市首个个性化定制新型园区。
预计到2017年底,宝山将完成百联地块、市政地块转型和共康路站、呼兰路站、共富新村站三个站点创新元素植入改造,提升宝山产业园区的吸引力,吸引创新创业企业和人才落户宝山,基本建成一号创新带核心区。
发挥政府积极作用
培育新兴产业
为保证一号创新带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宝山区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推进小组,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区委常委、副区长夏雨作为分管领导,组织相关部门积极加以推进。在政策创新、体制创新、品牌创新上“三箭”齐发,推动一号创新带成为突破发展瓶颈、重构发展动力、培育发展优势的示范,为宝山其他区域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政策创新方面,贯彻落实上海科创22条精神,出台《宝山区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功能区的实施意见》;制定《宝山区关于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实施意见》,每年安排2亿元用于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制定《关于支持众创空间发展的试行办法》,加大对众创空间的支持力度;修订《宝山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宝山区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宝山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宝山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宝山区金融服务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发挥3.5亿元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激励效应; 鼓励一号创新带相关街镇出台配套政策,争取新一轮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支持,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成本,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上下联动打出一套科创政策“组合拳”。
在体制创新方面,抓科技成果转化,在率先打造上海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后,着力推进机器人、3D打印领域的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建设。抓服务功能优化,先行先试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改革措施,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人才服务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企业信用管理服务平台、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企业专利联盟试点。抓科技与金融结合,发挥上海双创投资母基金成功落户宝山的优势,推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对接,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复制推广“基金+基地”的模式,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需求,吸引各类产业基金落户;大力支持区内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特别是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新三板”、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创板挂牌,积极推广履约贷、微贷通等科技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科技企业融资需求。
在品牌创新方面,依托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方面的先发优势,宝山区已获批“中国产业互联网创新实践区”、“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全国工业电子商务示范区”,目前正争创“全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区”。在一号创新带积极培育若干产业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备、科技企业集聚、创新活力迸发的特色小镇,例如:以科创、基金为特色的高境“科技小镇”,以机器人、3D打印为特色的顾村“智造小镇”,以电子商务、软件信息为特色的庙行“互联网小镇”等。随着创新要素的注入,产业载体能级也在不断提升,以智力产业园和博济智汇园为代表,先后获批国家高技术服务业重点培育园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上海市“四新”经济创新基地、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上海电子商务示范园区、上海品牌建设优秀园区等。
提升开放协同水平
营建创新生态
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方能激发创新的活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主体多元共生、协同创新、合作共赢,考验的是一个区域开放协同的水平。
高等院校较少、科研院所缺乏是宝山创新资源的软肋,但正是这一短板反而推动着宝山以更为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泛吸纳和集聚国内外各方优势资源。近年来,宝山区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电缆所等达成战略合作关系,重型燃气轮机等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宝山落户,超导电缆等一批创新成果在宝山转化,以水下采油树为代表的深远海洋装备、以北斗芯片为代表的卫星应用等领域的创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作为上海传统的工业基地,宝山央企、国企众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区委、区政府坚持共赢理念,持续深化合作,让存量资源焕发创新活力。一号创新带与中钢集团、中印集团、市纺织集团、城建集团、出版集团、东方集团、重庆轻纺集团等国有企业合作,将棉花、土产、果品、纺织等10家老仓库转型为科技创新型园区,吸引了大量的互联网、软件信息、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已经成为年轻人创业的热土,中小科技企业孵化的沃土。
宝山区委副书记、区长范少军说:“下一步,宝山还将探索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型组织架构和运营模式,打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在一号创新带打造一批具有一流运营水平的众创空间,营造‘热带雨林’般的创新生态。”
作为“两核”之一的智慧湾科创园,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智慧湾服务中心、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国际创新园先后落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客加专业孵化器中的3D打印创客空间、智能制造创意工场、虚拟与增强现实创客中心等一批专业孵化器相继入驻,与华曙高科合作的3D打印技术中心已建成高分子复杂结构增材制造国家工程示范基地和创新孵化实验室。
由一号线沿线20余个产业载体和一批重点企业组成的一号创新带产业联盟也已经成立,通过定期开展产业扶持政策解读会、投融资对接、园区参观交流等活动形式,搭建联盟成员互通互识互利的协作平台,集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促进联盟成员之间的协作、创新与联动,推动创新要素资源整合,提升一号创新带整体能级,优化宝山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 【来源】解放日报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09.09.2016 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