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宝山举办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档案图片展示

05.09.2014  11:33

2014年9月2日,中共宝山区委党史研究室、区档案局(馆)、区地方志办公室为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在《宝山报》刊发了“追寻淞沪抗战宝山主战场的记忆——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档案图片展示”宣传专版。

今年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后,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淞沪战争;1937年“七七”事变一个多月后,又在上海发动了“八一三”淞沪战争。宝山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上海的“水上咽喉”和“水上门户”,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一二八”与“八一三”两次淞沪战役日军侵华的登陆地和主战场。日军在上海的两次野蛮侵略,将宝山拖入了战争的深渊。宝山成为震惊中外的遭受侵华日军暴行的重灾区之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宝山人民义无反顾的投身到这场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与日军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坚决抵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追寻淞沪抗战宝山主战场的记忆——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档案图片展示”宣传专版共刊登照片22幅,并配发文字说明,讲述了新四军吴淞情报组组长徐国璋、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红十字抗日四烈士、《51号兵站》小老大的原型张渭清等宝山儿女用自己的热血书写的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专版还选取了新四军吴淞情报组联络点一德大药房、被毁的中国公学主楼和淞沪铁路吴淞炮台湾车站废墟和残墙、地下党组织创办的“梅友”系列手抄刊物等历史图片,从不同的视角多角度地揭露了在战火纷燎的年代,日军罄竹难书的罪恶暴行。

徐国璋,中共党员,新四军吴淞情报组组长,1945年12月31日牺牲在革命工作的岗位上,年仅24岁。1950年,上海市大场区人民政府(今宝山区)向烈士家属颁发了匾牌,上题“烈属光荣”。这两张当年匾牌的照片和徐国璋烈士的旧照,都让宝山人民对烈士的记忆永久地保留了下来。

1986年8月26日,除已牺牲的徐国璋烈士外,当年新四军吴淞情报组仍健在的老同志们重访宝山,在新四军吴淞情报组原址(宝山区北兴路76号)留影(下图),其中包括新四军参谋部情报科科长王征明、新四军一师上海物资采办负责人张渭清(电影《51号兵站》“小老大”原型)、宣铎、黄眷澜、陈达、蒋炳强、关松、朱萍、杨逸等。这次的图片展中搜集到了这张珍贵的合影,为宝山的抗战历史留下了难以复制的珍贵场景。

陈达,新四军吴淞情报组成员,那段历史的亲历者。2014年8月21日,中共宝山区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来到位于天山路的陈达夫妇家中,听她讲述了抗战年代作为新四军吴淞情报组的女情报员与徐国璋等革命烈士共同经历并参与的中共地下党情报工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情报支持,并亲自题词“吴淞情报组,难忘的岁月”赠送中共宝山区委党史研究室。

始建于1946年的罗店红十字纪念碑是国内唯一的红十字纪念碑,现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罗太路352弄15号陈伯吹中学内。1946年8月,中国红十字总会为纪念1937年8月23日因救治和掩护对日空战中负伤的飞行员而遭杀害的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第一救护队副队长苏克己和三位队员而建,原称“中华民国红十字总会上海分会第一救护队抗日殉难烈士纪念碑”。1981年6月,因原碑年久失修,宝山县民政局在罗店中学西北角重立了一个纪念碑。1984年,市文管会在原碑西北侧15米处按原样放大重建纪念碑,同年3月19日被列为上海市抗日纪念地点,1985年和2000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两次重修纪念碑。现碑高8.33米,碑四周边长3.3米,平台长14米,宽12.7米,碑正面上题刻“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第一救护队抗战殉难烈士纪念碑”字样。2003年,罗店红十字纪念碑被宝山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通过此次展示发生在宝山的珍贵历史档案图片,从中教育和启发宝山人民,让爱国主义精神永驻心间,以此激励宝山人民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全面加快推进现代化滨江新区建设,共同谱写宝山转型发展的新篇章,来告慰在此牺牲的前辈和先烈。

(中共宝山区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