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官化解老难题—记金山工业区高楼村党支部书记周仁元
周仁元在午休时间倾听村民的家长里短并记录下工作要点
周仁元给村民公开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工作记录
东方网记者孙樱齐6月29日报道:周仁元,58岁,身形瘦削,眼神矍铄,精明干练。曾在企业任职总经理,在组织的安排下,到高楼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在到高楼村的第一个月,周仁元便骑着电瓶车跑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
“高楼不再是记忆中的那个高楼”
周仁元说,2012年他刚到高楼村任职时,村干部在村民心目中没什么威信,“三支队伍”的“存在感”很低:比如村干部迟到早退的现象非常严重,村两委班子成员花钱大手大脚,有的人甚至还开着车到田间地头对村民指手画脚……村民有事不找村干部,村干部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村民家里考察民情。到2012年周仁元上任时,高楼村账面上只剩下5.8万元,还有40万元的应付款,经济压力前所未有。
“这与我记忆中的高楼村大不一样。“周仁元说,到村里做书记之前组织找自己谈话时,还信心满满,觉得以自己曾经是企业负责人的经历来治理一个高楼村简直不在话下。
然而,高楼村的情况远比周仁元看到的更糟糕,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烂摊子”。高楼村地处金山工业区西面,外来人口有2771人,而本村户籍人口仅为2100人。作为一个人口倒挂的“城中村”,不仅外来人口多,而且违法搭建多,刑事案件多,经济负债多。而村两委班子战斗力相对较弱,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度并不高。
周仁元觉得,要重塑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第一步就是要将群众的心重新聚到一起,首先必须改变村务运行缺乏透明度、民主监督不够完善的局面。他说:“村务公开透明,村官受到监督,才可能重新赢得村民的信任。”
2013年7月,在金山工业区党工委指导下,高楼村新一届两委班子调整后试点成立了沪上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着力破解村官“乡镇纪委监督不到、一般群众监督不了、村干部自我监督不好”的难题,使村级决策更民主、财务管理更透明、村务公开更规范,有效减少了村民猜疑和农村矛盾。
“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就是村监会监督的重点。村务公开、村级财务收支和管理、村两委民主决策和落实情况、村干部廉洁自律等,都是我们监督的重点。”周仁元形象地把村务监督委员会称为“村纪委”。高楼村的5名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都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他们有的是退休老党员、老干部,有的是企业里的老厂长、会计,有一定的财务知识。近三年以来,“村纪委”成功“管”住了高楼村的人、财、事。
除了村务监督委员会,“三支队伍”也是直接与群众打交道,做好“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杠杆。党小组长和村民小组长、妇女小组长合称为农村的“三支队伍”。金山区委书记李跃旗表示,虽被称为“最小的官”,“三支队伍”在服务农村群众、加强社会治理、保障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是推进农村基层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依托。”目前,金山区“三支队伍”共有4363人。
高楼村企业多,外来人员比户籍人口多出近千人。周仁元选了8名外来人员组建了“第四支队伍”——新村民组长,让他们配合“三支队伍”管理外来人员,卫生状况、计划生育状况明显转好。“组长对本组情况较为熟悉,可以管到户头、田头、人头,而共同的经历和语言让新村民组长管理外来人员时事半功倍。”周仁元告诉记者,去年一年,全村无一例矛盾需村“两委”出面,全部在小组层面解决。“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可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周仁元上任两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周仁元在盘点近三年的工作时感慨地对记者说:“现在这个村官当得有底气多了!”
“三不关门”让高楼村美人和
金山工业区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力改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在高楼村试点“三不关门”群众工作法,切实为民服务,受到村民的普遍欢迎。村委会周一到周日不关门;村医务室周一到周五中午不关门;老年活动室周一到周日不关门,这是高楼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年无休的“三不关门”工作法。
每到中午,周仁元在食堂一吃完午饭就马上赶回办公室,打开《民情手册》等村民上门聊天,哪怕有人带着怨气而来,一杯茶、一席话,周仁元都可以让村民敞开心扉“畅聊”遇到的问题。如今,在高楼村,村委班子都不回家午休了,而是主动地候在办公室接待村民。
“周末不关门,是为了方便平时在外打工的村民来办事,但也不不局限于这三方面,我们提倡的是一种思想上的不关门,希望村干部转变理念和作风,为百姓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密切党群关系。”周仁元向记者阐述了三不关门设立的“初心”
渐渐地,高楼由昔日的“后进村”成了“示范村”,村两委重新获得了村民的信任,每天来办公室找周书记“畅聊”的村民越来越多。很多村民其实对村委班子的工作没什么意见,就是喜欢来找村干部唠唠家里的大小事情,东家的大爷,西家的媳妇。“在和村民聊天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大家对发家致富以及高楼村未来发展的愿望。我得给村民们找路子想办法,这是我的责任。”周仁元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