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文化”让村规民约真正落了地

26.11.2014  12:36

本报记者 黄勇娣 本报通讯员 蒋维林    “私家车停车不占用主干道。这一条公约,村民们平时都已做到,现在可以取消了”;“邻居长时间不在家时,要帮助照看。这点很重要,一定要保留下去”。晚上8点,在金山廊下镇勇敢村谢雪良家的堂屋里,来自陶家厍“宅基头”的10多位村民代表正在讨论修订他们的宅基公约。在大家看来,他们今年初订立的八条“宅基公约”,现在不少已在同一个宅基头形成共识,不需要再挂在墙上,但还须根据新情况再增加几条……

金山区在开展上海市第二轮文明城区创建工作中,抓住宅基头这个神经末梢,让邻近村民“相约宅基头”,增强认同感、归属感,共同参与农村社区治理,形成了基层有活力、群众是主体的创建特色。

宅基头,可以说是农村的最小单元,一般由邻近十几、二十户村民组成,相当于一个农村聚居点。

今年以来,廊下镇已有12个宅基头订出各具特色的宅基公约,村民们的一句句感想、愿望被写进公约,并被张贴在大家经常聚集的宅基联系人家中,让村民对照检查、互相监督执行,使广大村民参与宅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激发。全镇的每一个宅基头,还出现了文化服务点、书香漂流点、志愿互助队、一宅三个园等特色项目,进而形成独树一帜的廊下“宅基文化”现象。

许多村都有村规民约,为何还需订立宅基公约?在廊下镇党委领导看来,村规民约大多存在“要求笼统、理解掌握有难度、缺乏特色特点”等不足,而在同一个宅基头,大家关系亲近往来密切,若是一起订立几条特色公约,更容易形成共识。

记者注意到,那些宅基头订立的一条条宅基公约,都是一句句简单、直白、通俗的村民大白话,比如“对待老人,要像爱护小孩一样”、“邻居见面要问声好”、“空闲时间多了,少打麻将多跳跳广场舞”等,很容易操作。不少村民坦言,看到自己的愿望或话语变成公约,特别有自豪感,也更有责任感,“自己定的规矩,一定要先做到”。  勇敢村陶家厍宅基头联系人谢雪良认为,现在农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下来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小孩,格外需要邻里守望互相照应,因此将“邻居长时间不在家时,要帮助照看”写进宅基公约,十分必要。村民庄雪康说,近两年,买车的村民越来越多,而村里的道路都比较窄,因此提出将“私家车停车不占用主干道”写进宅基公约。如今再也没人在主干道上停车了,取消这一条公约,也到了时候。

通过相约宅基头,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精彩。作为同一宅基头的村民活动点,大家每天可以随时来到谢雪良家,在“书香漂流点”看书看报,或者喝茶聊天;傍晚,妇女们则定时来跳广场舞;每个月,村民代表定期开一次宅基会议,共商宅基上的大小事……

推动宅基文化的繁荣,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生活。”廊下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镇里已组建了90多人参加的六支文化小分队,在全镇选择36个村民相对集中的宅基头作为试点,每周四傍晚到一个宅基头进行文化演出和互动活动,在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的同时,进行传统美德、家庭教育、民俗文化、文明创建等主题宣传。同时,引导各个宅基头组建志愿互助队,让有一技之长或热心公益的村民主动亮出身份,提供修伞、磨剪刀、修电器、陪护老人等志愿服务。一个个宅基头还争相参与“一宅三个园”创建,每户人家宅前屋后的小菜园被打理得整齐而漂亮,里面还种上果树花草,成为小果园、小花园,“美丽乡村”越来越有模有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