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社会实践队到沂蒙乡间支教

14.03.2016  16:17

沂蒙乡间“雨燕”飞  

前一段时间,一篇名为《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我们希望你们不要来支教!》的文章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大学生短期支教由此备受争议。

大学生支教到底该如何开展?如何将“短期”变为“长期”,给予农村孩子一种持续的支持和关注?

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社会实践“雨燕”梦之队的大学生们对此进行了思考,并付诸实践性行动。他们充分发挥网络的延展性和自身的人才优势,在支教开始前在校内招募志愿者进行后期的网络对接工作,并建立起自己的“YF-YE CLASS”网站,希望打破时空的局限,实现留守儿童教育帮扶的可持续性。

7月27日至8月2日,“雨燕”梦之队来到山东省临沭县尚庄村,携手大学生村官鲁茗实施了教育支援项目。短短的7天里,他们为村里的孩子带来了创新教育——“双箭头”课堂计划和持续教育——“YF-YE CLASS”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并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家访,用行动证明大学生的社会担当。

据“雨燕”梦之队的创新教育负责人蔡萍介绍,在“双箭头”课堂,孩子们按照成绩进行搭配组合,上课前对教师编制的教案进行预习。正式上课时,教师会给每个小组分配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小组成员将讨论的结果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讲评,最后教师再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孩子成为课堂的小主人。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由授课转为引导与补充。交流过程中,师生相互启发,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双向学习。”“雨燕”梦之队队长贾小雨说。

在“双箭头”课堂,村里的孩子们不仅可以学习语数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上舞蹈课、音乐课和美术课。“我想学跳舞!”“我想学画画!”“我要唱歌!”孩子们纷纷喊出自己的梦想。负责教授舞蹈的队员丁晓娇说:“在村里,孩子们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学习这些内容,我希望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尽可能地教给孩子们,让孩子们知道知识的殿堂里还有这么多值得追求的东西,在孩子心里播下小小的梦想种子。

8月1日,“雨燕”梦之队组织了一场汇报演出,舞蹈班的孩子们带来了舞蹈《明月几时有》,音乐班的孩子合唱了《栀子花开》,美术班的小朋友则用自己的作品举办了绘画展。孩子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才艺,虽然舞姿还不那么优美,歌声也没那么和谐,但是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观众。

据介绍,烟台大学支教小组自2000年成立以来,报名参加支教的志愿者人数呈上升趋势,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几百人。同时,组织结构也日渐完善,由最初单一的支教成员发展成为管理组、信息组、志愿者组,逐渐趋于完整化、合理化。15年的时间里,尽管每年都有志愿者毕业,但支教的传统和精神却一直在延续,就像接力棒一样,一届一届在传递。

虽然大学生们做的事都很平凡,但能不间断地坚持15年并一直延续,用青春和理想践行志愿者的责任和义务,这恰恰体现出一种‘小人物,大人格’的时代精神。”蔡萍说。  (王文杰 王颖) 

中国教师报》2015年8月12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