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拥有的何止学问与情怀(名人书房) 访曹锦清先生
曹锦清在书房
初识曹锦清的大名缘于他的代表作《黄河边的中国》,书友的强烈推荐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觅了来读,近800页的大书一周之内就读完了,深感震撼!这之后,我在旧书店淘书时,凡曹锦清先生的著作必先收归囊中而后快。
事有凑巧,我有位同事曾在华东理工大学求学,和曹锦清先生取得了联系,先生很爽快就答应了我们两个年轻人登门拜访的请求。一如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坦诚随和,平易近人。
普普通通的三居室,家具陈设也都有些年头了,先生没有任何客套,平和地把我们让进了书房,只见两壁的书橱顶天立地,如同置身书的海洋,这里才是房屋主人真正的“琅嬛福地”啊。
虽是初次见面,但作为读者和学生,我们早已走进他的精神世界,因此并不感到局促和陌生。话题从《黄河边的中国》说起。先生非常健谈,而且记忆力特别好,聊起深入中原腹地进行田野调查的难忘经历,如数家珍。上世纪80年代,大量西方人文译著进入中国,知识界在读书求知中开始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反思,有人在“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的比较中失去信心,有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下慨叹人文精神的失落,有人在对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分析中感到迷惘,中国的真面孔在哪里?中国人的真精神在哪里?带着这样的问题,曹锦清先生走出书斋,返回实证,直接阅读中国社会生活这本大书,着眼于中国“是什么”,而非在西方价值体系里中国“应该是什么”。那些年,他与农民同吃同住,从解剖麻雀入手,获得了理解中国社会的第一手资料,他把自己的所看、所听、所谈、所思、所虑结集成《黄河边的中国》一书,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学者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还有一份真挚的家国情怀。
曹锦清的书架上,整排整套的《毛泽东文集》《毛泽东选集》很是醒目,书桌上还摊开放着一本新近出版的《毛泽东年谱》,可见先生对于研究毛泽东颇有兴趣。我平素喜读中共党史,对领袖人物的传记亦有涉猎,就请他谈谈看法。先生略加思索后指出,毛泽东是绕不开的历史人物,若论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内在规律的判断,无人能出其右,他深知国民党蒋介石无力赢得民众,在国共两党的较量中必定败北,他有必胜的信念和成就事业的方法,由此奠定的领袖地位坚不可撼。曹先生告诉我们,了解毛泽东的哲学思想、辩证法思想,《矛盾论》《实践论》等名篇尤其值得精读,感兴趣的文章做好标记,汇编起来重点读,再挑出有启发的篇目逐字逐句精研细读。
征得同意后,我们饶有兴味地“逛”起了曹先生的书架,发现既有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也有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还有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这些书的观点可是大相径庭啊!曹先生说,读观点相左的书,主要是看其论述的方法。妙哉斯言!言简意赅,却有醍醐灌顶之效。
我带了几本曹先生的著作,想请他签名,他说:“好啊,拿来我签。”
先生在《中国七问》的扉页上题道:“在中华民族崛起的前夜,自觉承担文化复兴的重任。”看到1995年出版的《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说:“你还有这本书呀?这本书很难找了。”他拿起2000年9月上海文艺老版的《黄河边的中国》说道:“这部书上海文艺最近出了修订版,是上下册。”我说:“这本书是钱谷融先生的藏书,老先生因为家中装修,书没地方放,分送给友人一部分,我有幸得到了这一本,是第一次印刷的初版本呢。”
1988年3月学林出版社的《现代西方人生哲学》,是曹锦清先生的第一部著作,他在这部书中对尼采、萨特、海德格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西方哲学家关于人的哲学思想做了介绍和评述,是该社人文丛书的第三本,我读大学时找了十几家旧书店才买到的。曹先生点点头:“这本书也不好找了。”
与先生聊天,听先生讲座,请先生签名留念,就像阅读一部精彩的大书,书中有学问,有情怀,有育人,有信仰,还有毫无保留的爱。真想再去他的书房,看他点燃一支烟,坐在洒满阳光的座椅上,谈学术,谈读书,谈学界人与事,谈他自己的故事。
《人民日报》11版
原文来源: 人民日报 | 发表时间:2016-04-13 | 作者:周洋
原文链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6-04/13/content_16701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