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上海交大学者发现:陆上丝路应为“玉帛之路”

13.07.2015  23:32

自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的命名以来,“丝绸之路”就被认为是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代名词,也一直被尊崇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渊源。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叶舒宪教授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田野调查和考古发现,“丝绸之路”中国段的前身为“玉石之路”。这一研究成果,不仅颠覆了人们对传统“丝绸之路”的认知,而且对华夏文明国家的由来提出新的认识。    

针对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的命名,叶舒宪认为,就其命名之初的解说看,他指的是从公元前114 年到公元127年,中国河套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其中,西域泛指古玉门关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后来,史学家把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因其历史上下跨越两千多年,涉及陆路与海路,按线路划分,有“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之别。    

传统观点认为,“丝绸之路”的命名是着眼于以文字记载的张骞通西域事件为起点。这一观点忽略了夏、商、周以来中原国家对西域重要战略资源的依附关系及玉石贸易通道。叶舒宪认为,西方人自古就艳羡来自中国的丝绸,而中原人则自古就喜欢产自新疆的和田美玉。在阿拉伯人和西方人眼中,这条连接着欧亚大陆两端的东西方大通道,当然就是“丝绸之路”。而在中原人眼中,西去之路被称为“玉路”才更为准确。    

叶舒宪表示,由于外来文化视角和本土文化视角的差异,在“丝绸之路”日渐兴旺和流行的同时,“玉石之路”却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其实,远在丝绸贸易兴起之前,另一种对于华夏文明更加重要的物品交换已在这条大通道的中国境内不断输送,这种物品便是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之久的玉石。所以,“丝绸之路”确切的说应该是“玉石之路”(古汉语习惯称为“玉帛之路”),或延展为“玉石-丝绸之路”。    

叶舒宪教授认为,从全球范围看求,比丝绸更早期的跨地区国际贸易对象是玉石(地中海文明主要关注绿松石和青金石),包括由玉石开发所衍生而来的金属矿石。四千年之久的“玉石之路”后来发展演变为有着两千年历史的“丝绸之路”。    

叶舒宪表示,大量的考古材料说明华夏先民正是凭靠精细琢磨的玉器、玉礼器来实现通神、通天的神话梦想,建构出一套完整的玉的宗教和礼仪传统。他认为,不论是丝绸贸易之路,还是茶马古道、香料之路等,都是在文明史“小传统”中出现的。而新石器时代末期以来的文化、贸易通道更具备文明发生的动力意义。“对于华夏文明而言,文明发生背后的一个重要动力是玉石神话信仰。”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5.07.13  

原文: 上海交大学者发现:陆上丝路应为“玉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