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学生财商全球最高背后:基础扎实是秘密武器
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2年财经素养测评国际报告”显示,上海学生平均成绩高达603分居首,较参与国平均分500分高出103分(详见早报7月10日A11版报道)。
此前上海已连续两次在PISA数学、阅读素养和科学项目中全球“夺魁”,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这一现象也引发教育专家的关注和讨论。专家分析称,上海连续“称霸”PISA测试的“秘密武器”是基础学科扎实。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专家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在数学、思想政治等基础教育课程中进行包括财经素养在内的跨学科领域渗透。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金融、经济知识。
探因
基础学科强财经素养高
“财经素养”是PISA 2012测试新增的国际选项,主要指的是个人理财素养,涉及个体理解、管理和计划他们自己及其家庭的财经事务的方式方法,而不是诸如供需原理、市场结构等宏观经济素养。
2012年总共有18个国家(地区)参加了财经素养测试,上海是唯一参加该选项的东亚国家(地区)。经随机抽样,共有来自155所学校的1197名学生参加,代表了上海约8.5万名15岁在校学生。
测试结果显示,上海学生赢得三项第一:平均成绩最高(603分)、达到基线水平的学生比例最高(占98.4%)、高水平学生的比例最高(达到5级精熟度水平的占42.6%)。
PISA 2012中国上海项目组秘书长陆璟分析称,上海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武器”则与上海学生基础学科扎实有关。而财经素养与这些基础学科如数学、阅读素养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关系。
PISA报告显示,PISA财经素养成绩与数学成绩相关系数达0.88,与阅读成绩的相关系数达0.82,根据学生阅读和数学成绩估计出的财经素养成绩和上海学生实际的财经素养成绩没有差异。
而上海学生基础学科扎实已是扬名海内外。在去年公布的PISA 2012测试结果中,上海学生表现优异,以数学613分、阅读570分、科学580分,在所有65个国家(地区)中位居第一,86.8%的学生达到或超过了OECD平均成绩。
“这说明上海学生集数学和阅读领域的优势于一体,并且能够将这两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到财经背景中去。”陆璟认为,PISA测试的都是和学生生活情境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因此这也驳斥了社会上一些“上海学生就是‘死读书’、只会‘应试’”的说法。
参加2012年PISA测试的上海中学高三学生孙博为认为,数学能力对财经素养比较重要,“计算能力非常关键,折射到财经方面就是对投资风险的测算;计算总是要第一步做的,如果不知道投资结果,也投资不好。”
上海中学负责PISA测试项目的老师章健华指出:“基础学科好跟财经素养相关度很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很多都是数学家出身,正是因为经济学的最高层次是数学建模。”章健华表示,阅读和数学能力是基础学科的基石,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夯实基础是最基本的。
案例
上海中学组织“财经社”
除了基础学科外,来自于父母和社会的影响亦不可小视。专家分析称,上海学生在大都市生活环境中耳濡目染,经常能听到投资、股票、超市购物等信息,有利于积累相关的日常生活经验。
今年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张逸伦告诉早报记者,自己的财经素养主要源于父母。虽然其父母并不从事金融相关工作,而且也不炒股,但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
“上初中开始,父母每个星期都会给我数额不小的零花钱。过一段时间会让我报个账,一个学期下来,看看我存下多少钱。”张逸伦说,这让自己学会了怎么打理零花钱,“手上虽有闲钱,但不在计划内的消费总会控制。”
他说现在出去旅游都会给自己制定一个预算,花费基本上都能控制在预算以内,“到了高中以后,我也试着炒过外汇,但太难了,后来就放弃了。”
与张逸伦相似,上海中学高一学生王晏如的财经兴趣来自父亲的熏陶。王晏如回忆说:“高一的时候,父亲有一个朋友常常到家里来讲股票方面的事情,我听着觉得蛮好玩,再加上父亲很重视金融,我渐渐就对这方面产生了兴趣。”
王晏如的父亲说,自己曾告诉女儿:“如果未来的50年是商业的世界,你就要去学商;如果未来的50年是制造业的世界,你就要了解制造业;现在看未来50年是金融的世界,所以你不学金融就落后了。”
目前她参加了学校的财经社,负责一个跟上海国泰君安证券合作的项目,“我在这个项目里承担了大部分的联系工作,并且负责一些计划的跟进。”财经社主要针对高一高二学生,人数超过100人。
该校金融实验课程老师蔡珂对早报记者表示,学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家长关系,为社团开拓平台,比如参观各种各样的金融企业,邀请一些顶级的实务性专家到学校开讲座。
蔡珂表示:“老师会开设比如理财课堂、股票、证券常识介绍等课程。此外学校还与上海财经大学合作,邀请老师来学校上课。课程一学年开设一次,每次有50个名额,选择学有余力的学生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