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沉溺于盲目“刷题” 沪上中学生在健康夏令营中掌握自救互救技能
向明初级中学学生廖潇瑶第一次走上救护车,认识了各种急救器材和使用方法,还实践了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这个暑期,越来越多学生不沉溺于盲目“刷题”,而是走出校外培训班,在各类重视实践体验的健康夏令营中,掌握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提升健康安全意识。
展开心肺复苏角逐赛
“救护车的内部结构原来是这样的!”在“健康生活、幸福成长”夏令营中,小伙伴们兴奋地登上了救护车。“电动担架、体外除颤仪……救护车内有这么多设备,不同的急救器材适用的人群也不相同。紧急情况下,如果需要手术,还可以用车顶上的紫外线灯灭菌……这些都为救护车在路上奔波时与时间赛跑、抢救生命打下了基础。”廖潇瑶说。
在市医疗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着上海版图上密布许多救护车,有些正在“待命”,有些正行驶在急救的路上。令人惊喜的是,夏令营安排了急救技能实践机会,小伙伴们展开一场激烈的心肺复苏“角逐赛”。病人突发疾病倒地,该如何施救?第一次在人体模型上实践心肺复苏技能,廖潇瑶有点紧张。仿真假人身上插了一个电子计算仪,小伙伴要根据医护人员布置的深度、频率等不同要求,进行30次胸外按压。电子仪上有三个灯,分别显示深度、频率和回弹程度的达标情况。若橘灯亮,表示未达标;绿灯亮,则达标。“只听一声‘开始’,大家双手匀速按压仿真假人的心脏,灯不断变换着颜色;按压之后,只觉得右手小指和无名指异常疼痛。救死扶伤真不容易!”有同学感叹。
面对流血的伤口,怎样以最快速度止血、包扎、送医?同学们分组为受伤的玩具熊包扎。在医护人员帮助下,同学们分组接受任务:三个女孩处理腿部伤口,两个男孩负责包扎手部。大家争分夺秒,有条不絮地完成了任务;紧接着,再将包扎好的小熊放在专门的固定物上,抬走送医。“救护的经历让我感受到急救工作分秒必争。医护人员需要互相配合,才能更快速、高效地完成任务。我们也一样,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才能把事做好。”省吾中学学生倪婷婷说。
安全教育覆盖爱心暑托班
“如果小伙伴吃东西噎住了,你们会怎么办?”“打120!”“拍后背!”“喊他吐出来!”……“你们可以用海姆立克急救法!”闵行区金汇实验学校的爱心暑托班上,南丁格尔红十字志愿护理服务队志愿者、儿童医院普外科护士长范琴带来一堂“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教育课”,让孩子们学习报警求救、触电溺水、气道异物梗阻、高处跌落、拥挤踩踏等突发事件的识险避险和正确应对方法。
“为什么要学急救?因为我们不知道意外哪一天来。有孩子做题目时喜欢咬笔套,结果一不小心就吃下去了。”范琴说,当遇到紧急情况时,小朋友首先需要知道该如何求救。比如拨打120电话,需要在电话里讲清楚“我是谁、我在哪、发生了什么、需要帮助的人数等情况”。
华虹小学二年级学生胡文强已是第二年参加爱心暑托班。生命健康安全教育课上,他和小伙伴合作完成了“膝部出血三角巾包扎”,熟记了“包扎16字口诀”——叠成带状、外长内短、上下封口、外侧打结。此外,他还学会了夏天遇到烫伤时要用冷水持续冲洗20分钟,不乱涂抹。“没想到,坐电梯都有这么多讲究——不仅要看清电梯门打开再进,如遇故障,则要按钮求助,拍门呼喊,屈腿贴壁。”胡文强感到,这堂课自己学到了许多知识,也让暑期生活远离了电子产品。
今年由市红十字会与团市委合作推出的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教育培训爱心暑托班课程,已覆盖全市16个区。课程的设计都是针对孩子日常容易遇到的问题,希望通过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最大限度保障孩子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教会孩子基本的急救知识
日前,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考核只是一个手段,绝不是最终目的,强化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救互救技能,应当贯穿教育全过程,更需要家校及社会共同参与。”市学生活动管理中心卫生教育部负责人徐新说。
市医疗急救中心与市教委下属学生活动管理中心合作,今年举办了四期“健康生活、幸福成长”夏令营,来自全市近180名初中一年级师生参与,收获了知识、乐趣,增长了实践能力。除了学习基本急救技能之外,学生们还参观了市血液中心,了解成分血采集,在采血车上体验志愿者工作;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学习青春期知识,通过了解生命孕育过程、新生儿早产儿照护,感受生命的美妙;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参观中医药博物馆,制作香囊、练习五禽戏,感受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少学生感受到,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健康生活意识,还懂得生命来之不易,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一定要好好爱惜。
在国外,急救技能的普及率相当高。急救从娃娃抓起,不仅需要教会孩子基本的急救知识,在关键时刻懂得如何呼救求救、自救互救以及协助成人参与急救等,还要提醒学生在没有能力的时候,也不要盲目施救。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