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做起校内买卖 调查显示另类财商教育损誉各半

31.07.2014  12:44

  东方网7月31日消息:据《青年报》报道,昨天刊登的《11岁女孩独自游走街头、商场卖货3年营业额达2万多元》在网上引起了热议。其实,不光是校外,还有学生将兜售活动放到了校内,做起了同窗的生意。甚至还有学生开设了专门的商业社,在校园内打起了广告。

   10岁男孩校车上卖零食

  昨天本报提到的卖货女孩苗苗有个小她一岁的徒弟,名叫阳阳(化名)。据其妈妈介绍,可能受苗苗影响,儿子上学期突然主动提出在班级里卖零食。为了减少囤货率,阳阳采用的是订货模式,即同学先跟他下订单,然后他去超市进货,在每样零食的进货价上加价5毛钱左右。第二天装在书包里,卖给同学。

  有段时间,阳阳天天热衷于做生意,甚至有天晚上狂进40元的货。直到有一天阳阳妈妈接到班主任“投诉”电话,委婉地提出,“阳阳比以前做事主动了,这不失为一件好事。但在交易过程中万一发生问题,可能会影响同学关系。

  心领神会的阳阳妈妈不让儿子在班里卖零食了。母子俩一合计,采用了比较折衷的方式——在校车上卖零食。因为校车上有不同班级的学生。几周过去了,阳阳的小生意做得顺风顺水,甚至还有了一名“代理商”。同班另一位男生提出,他在另一辆校车上代卖零食,每次只需收取2元的“工资”。

  阳阳妈妈认为,学校每年都会开展一日捐。以前孩子捐的都是父母的钱,但自从跟着苗苗开始卖东西后,捐出去的都是自己辛苦赚来的钱。“这种锻炼是多方面的,譬如孩子会设计海报,有了创新意识。在销售过程中,他和以前不太熟识的同学有了交往,提高了社交能力。

   校园经商?老师有赞有弹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校内生意经以前也偶有见诸报端,譬如以前曾发生过小学生向同桌出租文具明码标价的事,也有学生销售辅导书、代抄作业收取辛苦费等。那么老师们是如何看待校内校外的兜售行为的呢?

  思源中学的老师孙赟表示不会认同,“学校是读书的地方,商业气息不宜太浓。至于在课余时间,学生兜售商品,作为培养孩子能力的一种方式,倒是挺不错的做法。不过,代抄作业这种行为绝对不允许。如果我发现会立即制止。

  同济一附中校长阮为认为,不主张年纪那么小的孩子跑到社会上卖货,这是因为学生毕竟还不到年龄,会产生诸如法律、安全方面种种问题,甚至碰到一些社会上负面的东西,对未成年人成长是不利的。但倘若事情发生在学校,校方可以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体验生意经,让他们学习金融知识,体验诚信经营的理念,这些都是课本上没有的内容。

   [案例]

  同济一附中学生网上开店卖文具

  阮为校长透露说,他们学校的学生就主动开设了商业社团,在网上开店,还有自己的微信账号,专门售卖文具用品。学生中有人负责财务,有的负责进货,有的维护客户关系,账目全部公开,分配合理,还规定了捐赠一定比例的盈余给贫困地区儿童。除了进货卖货,学生们也会核算成本,支付劳务费。“因为他们卖的文具比京东、淘宝都便宜,加上他们在校园里打广告,很多校内同学都喜欢买他们的东西。听说商业社团的几位创始人一开始还筹措了2000元作为启动资金,现在生意越来越好,本金已经还掉了。

  阮校长表示,学校相当于一个小社会,就看老师如何引导,让他们遵守规则,经过培养,没准20年后,这批学生中能出一个马云。

   >>>互动

  如果您对这个孩子以及家长的做法有建议和不同想法,欢迎联系本报。

  电话:61933111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青年报

  新浪微博:@青年报

   [家长圆桌会议]

  昨天,本报记者抽样采访了16位白领(大部分是有孩子的家长),微调查显示,对卖货行为持赞同和反对意见的各为7人,可谓损誉各半,另有2人持中立态度。

   正方7票

  能培养独立意识和社交能力

  1984年出生的袁先生是复旦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的高材生。对于这些孩子的行为,他表示一定要“赞一个!从小锻炼孩子们饿不死、想赚钱的精神,这样的孩子符合生存法则,优于其他孩子。

  原来,袁先生小时候喜欢玩弹珠,他用妈妈给的零花钱,以一元钱5粒的价格从商店购得,之后和其他小朋友玩弹珠赢了,他把多余的弹珠以一元6粒转卖给别的小朋友,那一年他6岁。初二时,袁先生在轻纺市场里练摊,拎个塑料袋加布就地摆摊,吆喝“袜子10元5双,三角裤10元3条”,为自己赚零花钱。大学时,他想到了卖抽屉锁,5元一个,还提供送货上门服务。整个大学期间,他的生活费、学费都是自己赚的,不仅如此还补贴家用。

  听闻苗苗、阳阳等人的故事,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对这些“小人精”佩服不已。公务员刘先生说,“很赞,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锻炼,假以时日,这些孩子将是块料。譬如苗苗非常有主见、有头脑,更重要的是有行动。原则上卖东西都是要有证有照的,但现实生活中无证无照的多了去了,不能一棍子打死这种行为。现在的兜售行为既不影响孩子学习,又能培养她的独立意识,堪称新时代的好少年。

  另一位服装公司的公关顾先生也表示,青少年做生意挺好的呀,把闲置品卖出去之类既能避免浪费、循环利用,还能拓展交际圈。

   中立2票

  财商培训没必要长期实践

  有一对双胞胎儿子的顾女士分析说,“我觉得要看孩子个性的,不能一概而论。还有就是赚钱的意图是什么,这要区别对待。如果是我的孩子,我觉得可以让他们尝试赚钱,体会赚钱的辛苦,知道相同的时间单位产出的价值为什么不同的原因。对于这个个案,赞同。

  但她同时也表示,不鼓励所有的孩子都用这种方式。“建议苗苗要明确收尾的时间段,因为一直做下去肯定也是有问题的。现在有很多青少年财商培训,这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教育,主要告诉孩子钱是怎么运转的,知道银行、股票、基金等理财方式的运作模式,告诉孩子他能做什么,财富是怎么积累出来的,未必一定要长期实践。

  在慈善机构工作的邵女士表示,“这个小姑娘的售卖方式很难定义成公益性质,或者义卖,只能看做对于孩子经济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的锻炼。现在太多‘独二代’需要这种沟通和交流的锻炼了,比之每天面对电脑手机、课余没伙伴、没自由游乐场地的他们来说,这种社交会变得越来越稀缺和珍贵。”但邵女士也指出,如果孩子的行为只是局限在卖东西赚钱,就难免培养出趋利的小商人。

  她建议,媒体和社会应该对这些孩子多鼓励、多引导。此外还要呼吁和提醒大家保障这些孩子的人身安全,组织这些孩子成立售卖协会,并定期和慈善组织活动联谊。

   反对7票

  不该那么早把逐利作为职业

  许小姐说,“有些犹豫,不过最后还是选择了反方。孩子可以通过跳蚤市场锻炼能力,但在商场等公众场合兜售的方式欠妥。”另一位自己创业的纪女士评价说,“孩子应该做与年龄相符的事,想有一个快乐人生的话,这样的事适可而止,不要做异类。

  外企白领陆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少年经商和欧美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满足需求,一个是创造需求”,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前者最多以后多一个商人,后者可能培养出一个改变世界的人。我们不缺商人,无论年龄大小,缺的是未来的比尔·盖茨、巴菲特和扎克伯格!美国留学梦的实质不是去美国,是勇于探索,不畏失败,实现自我价值!

  另一位“桃子妈妈”陈女士分析说,苗苗这个年龄最应该做的就是好好学习。这么早把“逐利”作为一份“职业”来做,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大人应该对孩子的想法进行判断和适当引导,小学时期适宜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但不应该包括积累金钱资本,况且她的行为和无证摊贩没有区别。